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汽研”)近日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收到工信部的责令整改通知书,针对检测中心油耗检测质量控制存在的严重缺陷,工信部责令检测中心自2014年6月1日起进行为期6个月的整改。整改期间,工信部将暂停受理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
工信部此举意味着国家将进一步加强油耗管理。
今年“3.15”期间,央视报道称中国汽研旗下长春与天津两家汽车检测机构存在与车企共同进行油耗造假的情况。这让国内唯一一家以汽车技术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中国汽研陷入了风波。
而涉及方之一的海马汽车,在被曝光之后发布公告否认造假,称所有上市车型均达到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公司所有车型的油耗检测均按照《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9233-2008)的相关规定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公司所有上市车型油耗均符合《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2004)标准要求。
在停牌了一段时间之后,中国汽研进入为期6个月的整改阶段,但检测中心油耗检测质量控制存在何种严重缺陷以及整个整改计划并未向外界公布。
法治周末记者从接近工信部的人士处获悉,央视“3.15”曝光部分检测机构制造虚假汽车油耗后,工信部立即责令产业司和装备工业司的相关领导带队,对汽车油耗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所有车企上报的油耗数据进行彻查。而面对近期处于风口浪尖的油耗检测问题,中国汽研的有关领导称已经为此事“头疼得寝食难安了”,工信部要求他们整改完成之后再向媒体谈及此事。
法治周末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工信部将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整顿汽车检测机构。此次调查是否与“3.15”曝出的油耗造假有关,不得而知。采访过程中,多个车企相关人士和汽车检测机构则谈“油耗”色变。
一个油耗数据引发汽车全行业震动。那么油耗数据造假是行业内的普遍情况吗?第三方检测机构为何能向油耗数据注水?除了造假外,油耗检测缺陷暴露了哪些问题,是检测标准还是管理制度不合理?在消费者普遍反映“投诉无门”的情况下,如何使信息更加透明化并改进消费者投诉渠道?
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就在工信部发布对中国汽研整改通知之前,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发布了《关于加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二条规定:“对于上一年度平均燃料消耗量不达标的乘用车企业,暂停受理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达不到GB27999-2011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新产品《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申报。”
法律漏洞提供造假机会
检测机构只对样车负责
在现实生活中,对所购车型的实际油耗远远超过厂商标注油耗的吐槽比比皆是。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央视曝光虚假油耗的新闻中,最为关键的信息就是油耗检测机构与整车企业之间的猫儿腻。报道中一检测机构员工称:“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是我们报上去的,以我们实验室提供的为准。报多少就是多少,它(工信部)不(再重复)测试。”
而一位车厂职员则表示,如果车厂将样车拿到检测机构做测试不合格的话,可以把相关系数交给检测机构的工程师,他们会根据车厂想要达到的油耗数值计算出一套测试样车的理想参数。至于之后怎样调整下次送检的样车就又是车厂自己的事了。
有业内人士称,油耗造假已经是汽车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汽车油耗最终明示需要受到三个政策法规的约束,这包括《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以下简称《试验方法》)《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中都缺乏对于检测机构的监督与约束。
贾新光称,工信部颁布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汽车实际油耗可能会和油耗标签上的数据有所差距,但这一规定并未对“有所差距”做具体量化。差距在多少范围内是合理的,相关规定并未明示。这给了不少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整车企业互相捆绑的机会。
此外,工信部网站中《“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数据来源及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一文明确指出,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发布的所有数据都是由生产企业(包括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和进口汽车经销商)提供。汽车业内人士指出,工信部公布的检测数据,初始来源仍由汽车生产厂家提供,只是试验方法和标准统一了。
尽管根据《试验方法》的规定,检测车辆和销售车辆必须相同。然而,在央视报道中,检测机构表示“只对车企送检的样车负责”。贾新光介绍说,由于油耗检测施行的是送检制度,试验的用车由厂家提供,厂家可以为通过油耗测试做好准备之后送检,并不能反映实际生产车辆的情况。
有汽车行业内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第三方检验机构之所以能够接受车企随意修改样车参数,是因为除了前述规定漏洞之外,《试验方法》第5条“试验条件”有这样一条说明:“试验室可检查进气系统的密封性……试验室可检查车辆的性能是否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该人士介绍说,试验条件中的“可检查”是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也让某些不负责任的检验机构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然“可检查”当然也“可不检查”,车厂给到什么样的测试样车这些机构就测成什么样,至于是否与销售车辆相一致那是车厂的事,与他们无关。这也就是为什么检测机构工作人员会说:“我对样品(负责)。”
汽车分析师张志勇称,油耗检测规定中也看不到检测机构一旦与汽车企业“结盟”而应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的内容。
单车油耗检测费达百万元
“利益关联”下寻租空间多
张志勇表示,汽车油耗是显示汽车性能的一项主要指标,而且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一项主要指标。谁的车辆油耗低,谁的车辆就更有竞争力。因此,汽车油耗本身是决定汽车市场销售规模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因此,汽车油耗的高低就成为汽车企业“努力”争取的目标。但是,技术的突破不仅仅成本相对较高,而且需要的时间也长。因此,通过某种与相关机构达成一致的手段,自然也成为了汽车企业虚报油耗的手段。
资料显示,2009年之前,国内消费者要了解一款车的油耗,只能去看汽车企业提供的数据。为了严格规范汽车行业的油耗检测标准,从2009年开始,工信部出台了若干文件,要求整车企业的油耗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确认,然而,这一政策却给了部分利益关联者“寻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