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产业竞争力开始有所削弱。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必须要转移出来,而转移的方向就是中西部地区。
东北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面临着一些风险。有分析认为,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问题正是主因。
会议指出,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对于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和贫困地区致富,拓展就业和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具有重大意义。
一要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加大薄弱环节投资力度,加快改善中西部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强化财税、金融等服务,做好人才开发和产业配套。二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注重政策引导,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创新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向中西部转移。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要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强化资源型产业布局导向。有序推进西部煤炭和现代煤化工、西南水电、北方风电等基地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除热电联产外禁止新建燃煤发电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四要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在西部地区建设向西开放产业平台,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五要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切实保护环境,节约集约用地用水。
遵循市场规律
分析指出,产业转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用低成本、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自主转移。改造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也是在改善这些地区的基本营商环境,这将为我国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创造重大机遇。
有专家指出,政策措施的出台,也意味着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快。不可否认,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短板。也正因为此,此次会议着重指出了,要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
阅读延伸
中西部绝不走先污后治老路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部分地区增长明显放缓,以至于一些机构甚至警告,中国存在“区域性塌陷”的可能。鉴于此,产业转移的有序很重要。
陈耀认为,所谓的有序,既意味着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等适合中西部发展的产业向该地区转移,从而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同时意味着要避免东部地区淘汰的污染严重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去,造成先污后治。
事实上,宏观的战略导向有望在新形势下的产业转移方面有所体现。25日的会议称,要在西部地区建设向西开放产业平台,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这是中央‘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向西开放战略在产业转移上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