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钨价居高不下,今年开年章源钨业宣布自1月18日起,硬质合金产品涨价。硬质合金被广泛应用在刀具、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数控机床等行业,在刀具领域应用碳化钨、钴粉是刀具公司产品主要的原材料,国内刀具产品正在从低端刀具过渡到中高端,刀具龙头公司去年已对产品进行过提价。
图片
随着硬质合金应用领域的扩展,硬质合金消费量已超过钨消费量的50%,近期受原料市场影响,厂家普遍惜售,钨铁价格继续上移,2022年年初章源钨业、江钨集团和厦门钨业对不同产品价格进行小幅上调,上游成本端变动对刀具上市公司影响几何?
据悉,原材料价格变动可以传导至下游产品端,今年年初多数厂家已对部分产品价格进行了上调,幅度在2-6%不等,调涨后毛利率环比预计持平或略有上升。
目前各龙头公司产能处于满产满销状态,今年上半年将开始逐步释放部分高端产品产能,国内龙头刀具企业主要对标进口刀具进行开发替代,由于产品覆盖细分领域不同,产能今年集中释放仍是致力于提高本土份额占比。
钨原料成本抬高,刀具厂家小幅调价
伴随钨价居高不下,今年开年章源钨业宣布自1月18日起,硬质合金产品涨价。硬质合金被广泛应用在刀具、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数控机床等行业,在刀具领域应用碳化钨、钴粉是刀具公司产品主要的原材料,国内刀具产品正在从低端刀具过渡到中高端,刀具龙头公司去年已对产品进行过提价。
对于原料端继续上涨,湖南一家刀具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对旗下某个品牌的产品价格有上调,调整幅度在3%-5%区间,但不是所有产品都调整,上调产品在整体出货占比约在30%-40%区间。调价后基本能覆盖原料成本端的上涨影响 。
欧科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公司主要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公司已发布调价通知函,自今年1月1日起部分产品价格上调2%-6%。公司通过在价格低位增加库存、调整再生料采购比例以及同比调整产品价格,能够控制原料波动变化,毛利率环比仍有上升。记者注意到,欧科亿去年已发布过几次调价,2021年初和中期发布了两次提价通知,2021年8月针对部分产品进行了再次调价。从毛利率变化看,其整体毛利率从去年1季度的32.59%提高至34.33%。
华锐精密相关负责人对表示,按照过往行业经验,每年过年前后这个时间窗口,碳化钨、钴粉往往都会有一定上调,从原料最新涨价幅度看,对比去年上半年还是相对温和。通过上调部分产品的价格,公司毛利率能保持稳定。财报显示,虽然上游原料价格向上趋势未改,公司产品整体毛利率维持在50%以上。
中钨高新表示,公司产品种类多,加工周期不同,订单价格不可能完全匹配原材料价格变动。不考虑时间差的话,是可以传导的,但具有时滞性。欧科亿相关人士亦认为,由于刀具成本占下游加工成本中的比重较小,公司同步调整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的涨跌一定程度上可以传导至产品端。
今年主旋律“产能扩张+延伸品类”,高端产品均价提升
据中国机床工业协会工具分会数据,我国高端刀具市场份额在整个刀具消费市场中占比过半,高端市场约2/3依赖进口。但随着我国刀具厂家崛起, 2020年进口总消费比例已从2016年37.17%降至31.12%。瞄准了本土替代这块“蛋糕”,国内头部厂家新增产能在今年正在加速释放。
华锐精密将新增3000万片硬质合金数控刀片以及500万片金属陶瓷刀片,公司上述人士表示,公司新增数控刀片产能将向非标、异形精加工等领域延伸,通过拓宽公司产品品类,从而提升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高端下游应用领域占比。公司去年上半年以来已开发了一些大客户,对于定制化产品需求较多,这部分产品的价格会高于通用领域产品的价格。
据了解,公司募投项目预计投产后第一年硬质合金和金属陶瓷数控刀片均价将分别为9.86元/片、9.2元/片,相比公司2020年整体数控刀片均价约6元/片,有望实现量价齐升。同时公司新增产能含刀盘、刀杆等配套产品,以及新增金属陶瓷刀片、高效钻削刀具。
欧科亿上述人士表示,整体来看高端刀具在未来增速会相对比较高。公司新增的4000万片数控刀片产能比先前的产品更高端,将在今年上半年逐步释放产能,价格、毛利率都会相应得到提升,毛利率的提升主要依靠产品结构的优化。
另外,刀具产品都在持续迭代,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品种扩张速度也相对会比较快。公司在核心优势领域完善现有系列产品规格。比如之前某客户可能需求配套30多款刀片,公司原来只提供了其中的10多款,随着公司产品品类更加齐全,能够提供20多款乃至更多的产品。
据介绍,数控刀具具有产品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分散的特点,国内各家龙头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以自身的优势产品为核心,针对下游加工领域各有侧重,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错位发展。欧科亿上述人士认为,目前国产刀具份额占比仍然比较低,合计占比也就30%多,大部分还是进口,目前头部公司扩充产能瞄准的是进口替代的市场,去年国内头部厂家还是受制于产能有限,供需处于偏紧的状态。
梳理统计显示,中钨高新、欧科亿、华锐精密三家企业的数控刀片产能将达到约3亿片,假设均价8至12元/片,对应约24至36亿元产值,相比潜在进口替代空间(约150亿左右)产能规模依旧较小。华西证券分析称,部分外资及内资刀具企业1月份陆续提价,利好国内刀具厂商,且随着国内刀具厂商高端数控刀片营收占比提升,产品均价仍有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