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制造业的长期观察员,也结识了很多制造行业的老兵,他们或已离开这个行业,或仍浸润其中,但大都对中国制造目前的人才状况感到担忧,同时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献计献策,大家都希望制造业能留在中国,养活大批人口。
制造员工,他们是如何赚钱的?
其实,制造业之所以会出现“找不到人或者留不住人”的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给不起”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这取决于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和利润状况。早在十年前,笔者就开始关注制造业的利润状况,虽然没有官方数字,但总能在知名媒体、业内人士提供的信息中,窥探出一些状况,比如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底端供应商代工iPhone的利润仅为2%,相比之下,苹果则独占40%以上的利润,而前些年,海尔、康佳曾跃跃欲试地进军房地产业,正因辛辛苦苦地做制造、开发新产品、构建髙端销售体系,一年到头来,利润率仅仅是个位数,而房地产行业随便搞一搞就能躺着赚取30%利润。
基于此利润分布,制造业能提供给普通员工的薪资肯定非常低,最基层人员的薪水常常只能擦着“本地最低工资标准”,残喘度日,而且现在的中国制造,依旧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也就是说,依旧靠着双手来完成工作,而这种工作又是单调和重复的。按照一般商业逻辑来讲,员工的薪资决定于他们可贡献的价值。平心而论,制造业的基层工作,也叫流水线工作,同服务员、清洁工一样,价值有限,很难找到“向上流动”的路径。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工作被开发出来,类似滴滴、外卖、快递、直播等工作,也在强烈地分流着制造业的基层员工,相比于枯坐于流水线,这些新型工作的时间更加灵活,而且也体面一些,外卖小哥己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上相关的段子层出不穷。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基层员工则没有如此体面的机会,更悲剧的是,他们常常是制造系统内的一些零件和螺丝钉,很难通过主观能动性来增加收入,而外卖、快递等行业则能通过“提升工作效率、压缩休息时间”来最大化自己的收入。
种种因素叠加起来,中国制造的基层员工时常处于流动状态,事实上,大部分制造企业的运营策略中也不太要求“基层稳定”,甚至鼓励其“到期离职”,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在企业运营的报表中,制造业的基层员工不再是自然人,而是金钱和成本。
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对于中层管理者有着非常饥渴的需求,他们希望高校毕业生或者海外的MBA能扎根制造业,但同样需要面对薪资待遇的问题。据《人民日报》数据显示,制造业能给予中层管理者的待遇大概是20~30万的年薪,而高校研究所,或者金融、房地产能给予的薪资要远胜这个数字,更尴尬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运营模式,需要中层管理者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精力,需要在技术、管理、情绪控制、客户关系、意志力、领导艺术等方方面面都要做到“优秀”,而且为了最大限度地拼产能,大部分制造业机器需要24小时运转,制造车间常常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如此高节奏的工作状态,让制造业的中层管理者好像一根根上紧的发条,大都会出现脱发和神经衰弱的情况,高强度工作和视野的局限性,常常让他们觉得前途无望,更让人糟心的是,中国制造业本就是一个夕阳行业,不仅自身经营困难,更要面对越南、印度等新兴制造国家的强有力竞争,中层管理者要保住饭碗,常常要背井离乡。
巨人转型,中国制造如何“顺便留才”?
中国制造业的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可以说各有各的苦楚,他们很难依恋制造业,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薪资待遇问题。总得来说,当一个员工无法获取足够的收入时,他在企业里的一切都会显得不真实,当员工的收入无法应付买房、育儿和其他日常开销时,他们就无法长久地呆在一个行业,事实上,片面地强调“贡献精神”向来是中国文化的劣根,好在,这个劣根已经不太管用了。显然,要留住制造业的中层和基层,还需要来自金字塔顶的革新策略,正如郭台铭、董明珠、张瑞敏等企业家,已然赚得盆满钵溢,如果他们要想再进一步“名垂青史”,抓住现有改革机会完成转型,或许是一条不错的路。
明星企业家很稳定,三十年来,寥寥几人,只是他们需要持续的“创新精神”,来夯实企业根基,同时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生意道路,事实上,只要在利润、薪资、制造模式以及社会尊重方面做得足够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只是一些顺便的事儿罢了。
首先,自动化是现代制造业最主流的趋势之一,从长远来看,大量单调重复的工作,根本不能再由人类自己完成,比如古代的纤夫、黄包车夫、耕地等等,未来的制造业一定是由机械取代人工。相信很多企业家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但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动化的投入成本太高,软银最高端的机器人大概需要1000万美元,这些成本可以给数以万计的基层员工发一整年的薪水,要解决如此窘境,恐怕只能借助有关部门的资本力量,同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加速企业自动化自主研发和髙校自动化人才培养。新型模式下的制造业,基层员工会渐渐消失,或许他们本来就不应该存在,不应该活得和肉鸡一样,而中层的管理者也能卸去相当的重担,最起码数万人的吃喝拉撒、情绪、安全问题可以规避掉一大部分
而自己的头发或许能留下更多,神经衰弱的现象也会大幅下降。
其次,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前沿科技日新月异,制造型企业或许不能在“研发”发面超越前沿企业,但依靠自己积累的资本倒是能快速地“引进”这些技术,越来越靠近“无人工厂”的模式,才是解决制造业人才体系最终的办法,与此同时,这些前沿科技又能催生出更加体面的岗位,逐步摘掉“低端从业者”的帽子,最后一点:制造从业者也要渐渐走出自己狭小的封闭空间,乐于成为舆论中的闪光点,甚至站在舞台中央大秀成绩,而不是习惯“终身遭误解,永远是苦力”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