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出口钢铁的产品共遭遇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36起贸易救济调查,相比2017年,案件数量上升了80%。同时,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钢材出口6933.6万吨,同比下降8.1%。徐莉颖分析道,从品种来看,镀层板、中厚宽钢带、棒材、彩涂板和线材依然是中国钢材的主要出口品种,但棒材、线材和中厚宽钢带的出口量比2017年均有所回落。
积极主动调整
应该注意到,在贸易摩擦高发的同时,欧美以及一些新兴国家也加入到对传统钢材出口目的地的市场争夺中,中国钢材产品出口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应从产品结构、市场布局等方面着力,提升抗风险能力。
"在产品层面,钢铁企业要加快推进产品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培育增长新动力。"徐莉颖指出,去年,工信部印发的《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在2020年之前,中国钢铁行业要在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用高端钢材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积极进展,每年突破3~4个关键钢材品种。相关钢铁企业应加强自主研发,不断增加高附加值和高档次、有国际竞争力的钢材品种产出,在中高端产品市场培育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出口市场多元化布局亦需积极推进。"过往,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增加了贸易摩擦风险,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开拓新的市场,进一步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徐莉颖同时指出,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改革不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顺利推进,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对扭转市场供需矛盾、优化竞争环境、提升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行业自身发展来看,加快引导企业市场化兼并和重组,形成若干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企业集团,将有利于增强行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借力"一带一路"东风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中国钢材出口提供了发展机遇,企业应积极把握。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带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拉动国际钢铁需求,而且为我国钢铁行业开拓了新的市场。"徐莉颖介绍道,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已经与沿线多个国家在高速铁路、核电、船舶、海洋工程等领域达成合作。这正是中国钢铁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国际钢铁产业链地位的重要机遇,也是中国钢铁企业进一步提升钢铁产品质量、创造引领国际钢铁产品高端需求的重要推动力。
从2018年的数据看,尽管中国钢材出口整体呈现下滑态势,但从品种和市场分布上看,中国钢材出口仍有不少亮点。比如,在钢材出口的传统目的地东南亚市场,中国出口至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五国的镀层板量同比增长了近20%。与此同时,中国对南美洲、非洲等市场的钢材出口量也有显著增长。中国出口至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非洲三国的中厚宽钢带产品数量同比增长超过30%,出口至厄瓜多尔、秘鲁、危地马拉的中厚宽钢带产品数量同比增长超过40%。
意识到"一带一路"建设中蕴含的机遇,不少地方已开始针对性的调整。如2018年年底,河北省印发的《河北省钢铁企业国际产能合作实施方案》提出,省内钢铁企业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围绕钢铁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通过绿地投资、股权并购、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获取国外优质资产、国际知名品牌、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提升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同时面临对内和对外调整的双重压力,"亟需坚定不移地继续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转变观念和经营策略,培育行业增长新动力,选取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作为突破点,提高中国钢铁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徐莉颖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