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17博鳌亚洲论坛的“工匠精神:把制造做到极致”分论坛上,德国莱茵TUV集团管理执行董事会主席富笔(MichaelFübi)认为,质量、敬业、耐心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德国约有40%的学生选择职业学院,而不上大学,成为未来的工匠。过去的工匠精神意味着手工制作,而现在和未来的机器生产也包含工匠精神。
富笔博士表示,工匠是德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工匠精神意味着高技术的劳动者,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学徒制成就了德国的工匠精神,也是德国经济成功的原因之一。过去,制造意味着手工制作,而今后机器人将很大程度上替代工人,但是我们同样需要高技术的劳动者懂得如何控制机器,并确保机器人能做到我们期望的工艺。另外,有些非大规模生产制造的产品,出于成本考虑也需要工匠而非机器人去制造。所以,工匠和工匠精神对德国和中国都很重要。
当主持人问他,作为制造大国,德国、日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德国、日本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比如日本朋友谈到优秀技工的培养和师徒关系,360度的包括人的生活关系、价值取向、梦想都可以和工匠精神息息相关。哪种方式更值得中国人借鉴?
富笔博士针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如下的回答:
主持人刚才提到大家都不够耐心,我认为浮躁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非常不好。因为匠人要花很多的时间把一个事情做好,非常浮躁带来的结果就是草草从事,做的东西非常糟糕。
我们公司是从事质量检测认证工作,这个事情一做就140多年了。我们可以看出急于发财的人,他们总是牺牲品质代价来赚钱。讲到德国的教育体制,公司会出钱让学徒接受三年的培训,因为相信他们学了技能会继续留在公司工作。当然也有学生做了学徒三四年后就离开,但是有更多的人愿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直留下来。如果急于求成、非常浮躁的人,学成就会跳槽,一两年后稍微多赚点钱,又跳槽去另一家公司。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公司也不愿意来投资培养。几乎所有德国公司通过这些的方式来投资教育和培养人才。我觉得中国不光是由政府或者大学出资培养人才,公司也要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公司应该投资培养人才,当然他们也愿意接受其他公司培养出来的人才。
我觉得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是为什么需要让所有公司提高对培养人才的重视程度。
“国产科学仪器行业呈现上升趋势”由机电网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更多行业资讯,请点击关注:机电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