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采购成本上升
张松波介绍,我国钢铁企业生产主体是流程型,生产用料必须得到完全且稳定的供应,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一旦因为原料供应不足导致设备停产、冶炼过程中断,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我国不同地区钢铁企业铁矿采购成本不同,东部地区钢厂距离港口近,运输距离短,进口矿采购成本低于中西部地区。同时,由于自给率不同,钢铁企业铁矿采购成本有差异,中西部自给率较高的钢铁企业国产矿采购成本较低。但是,我国不同地区钢铁企业燃料采购成本差异不明显,中西部地区靠近煤炭产地,动力煤成本较低,因此燃料采购成本主要取决于企业采购能力和供货位置。
由于进口矿量和对外依存度上升,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已经从2005年的2.75亿吨增加至2015年的9.53亿吨,对外依存度已经由2005年的50.2%上升至2015年的83.1%。2016年1~10月,我国铁矿石进口量9.35亿吨,同比增加9.2%,对外依存度达到86.8%。
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采购成本中,国产球团矿、产铁精矿、进口铁矿等均呈波动上涨趋势,同时炼焦煤、喷吹煤、动力煤、冶金焦等均大幅增长。其中,冶金焦增速最快,2016年10月较1月增长107.1%。而2016年10月份,我国钢铁企业原燃料采购成本普遍上升,尤其是焦煤产品升幅较大,炼焦煤和喷吹煤环比升幅都在20%以上。钢铁制造成本环比全面上升,并且升幅较大,炼钢生铁制造成本为1579.96元/吨,环比上升7.29%。
原材料采购方式落后
张松波指出,我国钢铁企业生产除了主要的铁矿石、煤炭等生产原料外,还需要大量的各种辅料、设备、备件和能源动力等,对场地、资金、管理各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我国钢铁企业采购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完成,不仅与采购部门、仓储部门有关,还与物流运输、生产、质量控制、财务、销售等部门环环相扣,管理十分复杂,对采购供应的可获得性要求高。因此,要求钢铁企业采购部门,必须及时、连续、高效地满足各种生产用料及物资需求。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供应模式主要是分散采购、集中采购和混合采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采购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历史惯性和环境作用,我国钢铁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销售、轻采购”的观念,认为采购不是企业的核心管理业务内容。由于认识不足导致采购理念滞后、采购手段单一、采购运行不规范、采购管理水平低、采购人员素质低等问题。二是采购模式仍以传统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采用的仍然是比较传统的、基于库存理论的采购模式,也就是计划、合同、采购、验收、入库、结算等步骤,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参与到整个市场的供应链运行中。在钢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陈旧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三是对供应商的管理较为落后。为减少供应风险,部分钢铁企业仍维持传统的供应商管理理念,即倾向于一种物料由多个供应商供应,导致采购计划及运输调配复杂。但随着供应链思想的兴起,减少供应商数量并与之建立互信的长期稳定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供需双方共赢已经成为主流。四是信息化程度低,供应链网络缺乏战略协作效用。供应商、承运商、仓储、装卸、内陆运输等各环节资源优势分散,而且供应链运输倒装环节多,物流成本较高。五是中小钢铁企业独立议价能力、原辅料供应渠道建设与市场维护能力偏弱。
原材料采购方式待转变
张松波认为,采购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之一,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环节和关键过程,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资源,对企业的产品生产、质量保证、经营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未来,我国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供应发展趋势:一是绿色发展。绿色采购考虑的因素是“生产绿色低碳、产品高效长寿”,引导钢铁企业原燃料、物资采购和供应商管理。绿色物流优化物流体系,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原燃料、产品等钢铁相关物资运输、装卸、储存过程中的消耗与排放。
二是产业融合。钢铁企业原燃料从矿山到钢厂涉及到海运、港口、运输、电商平台、金融工具、贸易商、中间服务商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产业链渠道整合,专业团队、专业服务,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因此,钢铁企业应当从运营采购转变为战略采购,加快企业采购供应信息化建设,建设供应链资源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同时,从分散采购转向集中采购,由过去传统“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模式向“供应链横向一体化”模式转变,从简单交易关系转向合作伙伴关系,优化物流运输环节,降低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