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是什么呢?共享单车模式其实就是一种“互联网+单车出行”的分时租赁模式,以手机APP和互联网为工具,快速租用和归还一辆单车,用可负担的价格来完成一次3公里左右的市区骑行。
到底好不好用,笔者在到处是自行车的清华大学校内体验了一把。进入APP界面就可以看到周边数百辆的共享自行车图标在地图上,笔者随即选择了一辆离出发点200米远的车,3分钟走过去在众多自行车堆儿里找到了这辆橘色的小车。扫码、开锁、使用,简单方便,半小时收费一元,只是车重难骑,短途也就凑合了。
共享单车模式刚刚投入市场不久,该领域就已经有十几家竞争者。起初笔者不了解,上网一搜才发现小小自行车来头真不小,背后都有一个或者甚至好几个有钱的“爸爸”。摩拜单车的投资方是腾讯,今年8月又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为熊猫资本、愉悦资本和创新工场;ofo背后的投资方则是滴滴;本月“优拜单车”也宣布完成1.5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据了解,优拜单车此轮融资由一村资本领投,黑洞投资跟投,其天使轮投资者中路资本、点亮基金和火橙加速器等继续跟投。
共享单车市场尚未全面铺开,而投资大战已经拉开序幕。目前投资者貌似并不担心保养、盗车私藏等使用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而是正如当年滴滴、快的为争夺话语权时并不在乎撒了多少金币一样。先把资金到位再说。
资金投入了,未来是不是能盈利呢?
貌似市场并没有投资者想象的那么具潜力,可以问问身边的人使用共享单车的频率便知道一二。
据了解,极少部分的政府公共单车项目,收入来源是广告,其他都靠政府财政的补贴。而国内、国外仅有的盈利项目———杭州和巴黎,盈利来源都是广告,杭州每年盈利2000万元,而巴黎的velib则是2000万欧元。摩拜单车是一种重模式,所有车辆是自产成本3000元,而且最近推出了千元成本的轻骑,他的收费标准是押金299元,使用每半小时1块钱。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重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共自行车维护成本的前车之鉴。
我们暂不去说这两个模式哪一个更好,但是寄希望从租赁费上盈利,怎么算都不太靠谱。
另外就是成本和后期投入问题,理论上,硬件的模式都是随着供应量的增加而成本下降,虽然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晓峰一再坚持称,摩拜的使命是解决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言外,社会效益大于经济利益。
而面对市场现状,投资者们的巨资已经注入,共享单车盈利问题依然是摆在投资者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还是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前提,不要把资本战当做赚钱的筹码一哄而上,而在乱战之后结果弄得一地鸡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