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好,欢迎访问机交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阜阳职技院数控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 合作案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13  来源:江淮机电杂志-中国机电产品交易网
核心提示: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有 30 多年高校历史,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该校的数控技术专业(轴承方向),通过构建“校企一体”的育人平台,营造“产教结合”的培养环境,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一体,产教结合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 合作案例
 
  一、导语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有 30 多年高校历史,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该校的数控技术专业(轴承方向),经历了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安徽省特色专业、安徽省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发展历程。数控技术专业(轴承方向)通过构建“校企一体”的育人平台,营造“产教结合”的培养环境,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数控技术专业(轴承方向)特色
 
  专业人才需求旺。我国轴承制造业销售收入居世界第三,但创新能力、制造水平不高。全国轴承企业3700多家,从业人员约90万人,其中既懂数控技术又从事轴承技术的员工不到1%。数控技术专业(轴承方向)在阜阳及周边需求旺盛。
 
  专业方向缺口大。我国本科轴承制造专业院校1所(河南科技大学),中职学校6所,2013年共招生3700人,专业人才缺口大。我校校企合作开设的“轴承班”,2008级招生以来,连续五年共培养700多人,成为全国唯一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
 
  专业服务能力强。阜阳已成为以轴承加工、汽车、农业机械等为主体的中部轴承生产和研发基地。数控技术专业(轴承方向)直接服务于轴承制造业的发展,2009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2、紧密型合作企业
 
  与本校数控技术专业建立紧密型关系的企业有:阜阳轴承有限公司、临泉智创精机有限公司、芜湖甬微有限公司等。
 
  阜阳轴承有限公司是轴承制造企业,国家二级企业,现有员工1160人,产品有800多个品种,质量保证体系健全,年生产成品轴承2000多万套。阜阳轴承有限公司使我们完成轴承顶岗实训的基地。
 
  安徽临泉智创精机有限公司是集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与一体的数控机床制造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利用智创精机完成SP-CDIO项目中的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实训项目。
 
  芜湖甬微制冷配件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研发生产各种压缩机总成主轴承、副轴承、气缸、曲轴等,有车床、磨床、加工中心等多种数控设备。在芜湖甬微是我们开展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项目实训,完成操作技能的培养。
 
  3、校内外的一体化分工
 
  校内外一体化分工:根据数控技术专业(轴承方向)的SP-CDIO各级项目要求。在校内主要完成SP-CDIO三级项目,及二级项目的构思(C)、设计阶段(D),实施(I)和运作(O)阶段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
 
  校外基地的功能分工:在阜阳轴承开展SP-CDIO轴承制造单元的项目教学,也是首先突破专业对口与企业对口上岗的基地,更是订单式培训型的首次试验基地。在临泉智创精机开展SP-CDIO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项目的教学。学生在芜湖甬微有限公司开展SP-CDIO数控机床编程项目教学与操作技能。
 
  二、校企合作做法与过程
 
  1、建立“校企一体”的培养平台
 
  “校企一体”是我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所依托的平台,并且不断对人才培养平台扩充和完善,其主要措施是:围绕专业建基地,也是我校实践实训基地产业化建设的创新点。该平台的基本结构如图一所示。
  
图一、“校企一体”的培养平台
 
  1)车间建在学校
 
  引进企业的设施和生产自动线,在校内创办“数控实训基地”,把企业车间建在学校,实行“一厂两责”,既保证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又保证企业效益生产的空间,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工厂”。在实习实训时,把这种智力优势和设备优势转化为生产产品的优势,长期为企业加工轴承套圈产品。
 
  2)课堂设到车间
 
  将课堂搬进“教学工厂”,在车间进行直观性理论教学和针对性实践操作教学,“教学工厂”既是学生实习工厂又具有企业生产的功能。
 
  “教学工厂”作为人才培养的“两地、两场”,即不仅作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双师”教师的培训基地,而且成为产品的生产场所和学生职业素质的训导场所。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教师技术培训与工程实践活动,完成实习、实训任务。
 
  在利益关系上,大多数人员享受学校工资待遇,其生产经营的收益主要用于设备更新和其他实验实训的材料补充。这种政策措施和管理方式,使校内生产型实训车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其最大效能,同时也保证了工厂的良好运营。
 
  3)课堂建到工厂
 
  积极拓展校外企业课堂“厂中校”,把课堂直接搬进生产现场,课堂教学和生活作息制度参照企业运行机制,在生产现场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演练的有效对接。
 
  不断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完善“实验室 - 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生产型实训车间-企业生产车间”四级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
 
  4)构建技术服务区
 
  依托安徽智创精机有限公司创建“阜阳市数控机床服务中心”、“数控机床服务网络”,由此在校内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技术服务区。技术服务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测试、咨询和培训服务,已完成服务项目40多项,服务企业20多家,缓解了中小企业的技术人才数量少、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也为学生的迅速成长提供实践机会。
 
  2、打造“产教结合”的培养环境
 
  通过真实的岗位实习、实训,强化专业技术及操作技能训练,接受职业训导,为学生适应企业要求打下基础。“产教结合”培养环境的特点:

图二、“产教结合”的育人环境
 
  1)“一个环境,两个主体”的结构框架
 
  我校培养环境具有“一个环境,两个主体”的模式,即学校整体培养环境和教学系统、生产型车间两个执行主体。尤其是生产型车间提供的企业化育人环境,包括:生产实践环境、教学实习环境、职业训导环境。
 
  (1)生产实践环境
 
  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场所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阜阳轴承有限公司、临泉智创精机有限公司、芜湖甬微有限公司等成熟企业环境,并且校企相距不远。先进的设备和成熟管理是我院“校企一体”的基础和依托,也校企合作的优势。
 
  (2)教学实习环境
 
  校内生产型实训车间不仅具有真实工程实践环境,而且营造实践教学所要求的良好教学环境:
 
  校内生产型实训车间坚持“以教促产、以产育人”的方针,把实习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组建由工程科技学院院长、专业教研室骨干组成的实习小组,配备职业素质好、水平高,操作熟练的专职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由技术人员现场讲授车间生产流程、典型零件加工工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内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轮换工种实习与固定工种实习相结合,以固定工种实习为主“的实习模式。
 
  (3)职业训导环境
 
  校内生产型实训车间在教学过程中,以其良好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传统和规范、科学的企业管理,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提供职业素质训导。学生在工厂生产实习期间,直接在第一线顶岗训练,完成适量的生产定额和工作任务。通过真实生产环境与企业氛围的熏陶,加上顶岗实习的操作训练,学生掌握过硬的动手能力,了解企业生产与管理,达到能力培养要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2)”双向互动“机制
 
  教学与生产的”双向互动“,学校教学及各有关部门则为工厂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管理运行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双师“培养
 
  为充分发挥校内生产型车间、伙伴企业条件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将其作为”双师“教师的培训基地,在不影响生产和实习任务的前提下,制订培养规划,安排培训计划。学校规定中青年教师必须下工厂锻炼,作为个人年度考核的依据。
 
  (2)人才共育
 
  在企业学习,部分教学项目在车间开展;引入企业标准,实施课程教学。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共同构建”面向企业,项目递进“的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安排实习岗位,实行学校、企业和学生三重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质量评估。

 学生在企业开展项目实习
 
  (3)基地共建
 
  我校与阜阳轴承共同建立”省级制造类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使得满足了学生教学、实训的需要,同时学校也为企业提供相关论文、科研、改进方案、等技术攻关难题。校内实训基地具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企业投放生产任务,不仅满足了实习实训的要求,同时也是有偿服务。图为我院院长与阜阳轴承董事长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揭牌。
 
  校企共建阜阳轴承”TCC教学区“,在企业建设教室和学习讨论场所,规划有专门的教学区,供教师授课、实习前的安排、实习中的指导和总结。兼顾企业生产和人才培养环境,基地共建共享,满足项目教学的要求。使得企业的生产环境具有浓厚的学习气息,同时也不断丰富了企业的文化氛围。
 
  (4)人员互聘
 
  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选派骨干教师赴”厂中校“指导学生实习,进企业实践锻炼,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学校对兼职教师考核,发放授课津贴;企业把其教学作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制度规范,确保兼职教师适应教学工作,每年聘请2-3名教师作为企业的兼职技术人员。
 
  (5)开始定向班,设立奖学金
 
  在”轴承班“每年设立专项奖学金,对综合考核前十名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在学员顶岗实习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三、成效与反响
 
  1、创新管理机制
 
  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对实践实训基地的运行进行指导,院系领导人为主要负责人。基地骨干教师和兼职人员组成。实训基地实行财务独立, 基地的企业经营利润上缴学校统一管理。既保证了基地经营管理自主性和灵活性,又保证了学校对实训基地的领导权和不偏离为教育服务的方向。
 
  2、校企共同完成科研任务
 
  校企合作组成研发团队,共同完成”6032-RZ-P6纺织提花机传动主轴专用轴承“项目。该成果获得”阜阳市科技进步奖“。校企联合开发教材和资源库建设,联合申报省级课题2个,校企合作共同申报2项专利,联合培养新兴产业领军人才2人。
 
  3、开放式的实训基地
 
  1)按企业6S模式运营管理,安排学生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与实训,实训任务就是接受企业的轴承套圈加工订单。
 
  2)教师参与生产,接受企业管理,学生、工人相互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互融合;教学资源与企业技术资料相互融合。
 
  3)实训基地全面开放,为核心课程的实施提供场所。引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滚动轴承磨削工艺》等课程,弹性安排教学。
 
  4、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SP-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了基于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SP-CDIO人才培养模式“。SP-CDIO 是技能(Skill),素养(Professionalism),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英文的缩写,是对国际CDIO创新形成的新模式,结合企业生产,把各级项目融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按照构思(C)、设计(D)、实施(I)、运作(O)等环节完成项目内容。
 
  2)”面向企业,项目递进“的课程体系
 
  我们构建的”面向企业,项目递进“课程体系,其知识点在产学研项目的实施上得以应用,强调各知识点的联系,突出数控机床在轴承加工中应用的地位。根据轴承制造业的技术特点和专业知识领域,结合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图 四、 “面向企业,项目递进”的课程体系结构
 
  四、政策建议
 
  1、科学规划
 
  针对不同专业方向、不同人才规格、不同教学方案,有不同的方式,但其本质不变--文化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三要素缺一不可。
 
  2、领导重视实训体系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少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其中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大量资金。要以企业为依托,按不同培养阶段,在不同层面上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是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
 
  3、创新管理体制
 
  学校内生产型实训车间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存在诸多关系不顺、利益不清等问题。建立既适合企业要求,又满足人才培养的新机制,需要不断创新。
 
  4、创新合作机制
 
  制定多赢的合作目标,使校企合作有生命力和持续性发展,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一是利用企业的场地、管理、技术设备和信息等,开展人才培养。二是学生学到了技术技能,顺利找到对口工作。三、时刻注意到合作企业的利益,企业招到素质优良的员工。
 
  五、结束语
 
  我们始终遵循:“用昨天成熟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明天的市场服务”的育人理念。在学校教育培养了学生关键能力,在企业实践培养了专项技能。校企一体化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分享到:0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行业资讯
图文资讯
人工智能+模拟电路的市场机会在哪里? “机器人+安防”珠联璧合 机器换人指日可待
风电清洁供暖电价问题及经济性几何 气动隔膜泵6大优势和在哪些地方可以派上用场?
点击排行

客服热线:0551-62672521 业务咨询:0551-62672521 邮箱:2268263116@qq.com

媒体合作: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c) 2012 机电产品交易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120044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