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投资欲望减弱
冶金商会对与产能相关的全国钢铁生产企业今年新上和2013年开工结转到2014年的冶金工程项目(覆盖烧结、焦化、原料、炼铁、炼钢、轧钢、节能环保、技改等钢铁生产全流程)的摸底分析显示,2013年新开工建设(少数为2012年结转)和2014年新开工的冶金工程总投资为960多亿元,今年一季度钢铁生产企业冶金工程投资额为165亿元,其中国企83亿元,民企82亿元,各占一半。
其中,在165亿元投资中,真正属于增加钢铁产能的项目6个,投资额约17亿元;其他148亿元投资项目则分布在烧结、焦化等16个大类中,它们与增加钢铁产能没有直接关系。并且,其中的精炼、预处理、环保、连铸、工艺技术改造等项目,都属于国家鼓励的范畴。
实际上,在一季度893亿元的钢铁总投资中,减去上述冶金工程投资165亿元和矿山投资183亿元后,剩下的540多亿元来自钢材深加工企业、铸造企业、铁合金企业和地条钢等小企业的投资,其中钢材深加工企业投资占据大多数。而钢材深加工包括部分钢结构产业是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主渠道,属于国家鼓励的范围。目前,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天津、陕西、山东、四川等省市的平均“材钢比”达到1.5:1以上,其中广东、浙江、天津、福建四省高达2.3∶1。据冶金商会调查,钢材深加工企业吨钢利润远高于钢铁生产企业,而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
“民营钢铁企业不会把资金投向没有效益的项目,按照民营资本逐利的本性,对于没有利润的投资,唯恐避之不及,更不用说主动投资了。”王连忠表示,在当前整个钢铁行业普遍“过冬”的背景下,不论国企还是民企,投资钢铁产能的欲望应该已经基本不存在,目前发生的投资主要是原有投资项目的延续,以及加强内部管理、对工艺装备的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投资,这些投资都是不关乎产能增长的。
如果从2011年算起,钢铁行业已经过了三个冬天,今年开始进入“寒冬”,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仍将处于低迷期。在国家层面三令五申严禁新建钢铁产能项目,银行严格控制钢铁企业信贷,并进一步提高利率的情况下,无论国企还是民企的融资环境已经十分艰难。去年下半年以来,已有一批民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停产甚至出局。这从钢产量的增长变化中可以明显看出:去年国有企业产钢增长8.9%,而民企增长7.2%;今年一季度国企增长近3%,而民企增长2.1%,其中88家重点企业以外的中小民营企业产能增速为-1.7%。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钢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减少。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8年黑色冶炼压延及加工(矿山除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达23.8%,2010年下降到12%,2011年为18.6%;2012年已经大幅降至2.7%,2013年为4%,2014年一季度则出现了7.5%的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