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机电产品交易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分析 » 正文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2013年度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16
核心提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全国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6万家;创业板上市的355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93%。华为、中兴、联想、百度、腾讯、中联重科等企业成长为全球知名的大企业,具备了和跨国巨头一争高下的能力。

回首2013年,我国自主创新成就卓越,亮点颇多——

在国际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上,频频出现“中国”的名字:“天神”太空对接,“嫦娥”成功探月,“蛟龙”载人潜海,“快舟一号”升空,运-20一飞冲天,“天河”重夺世界之冠,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四夸克物质,超级水稻亩产达到988公斤,4G发照运营,首列智能化高速列车竣工下线……还有华为、中兴、腾讯、航天科技等中国企业凭借自主创新成为国际产业巨头,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尊重,带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先行军。

在国人生活方式悄然发生的变化中,也打上了“科技”的烙印:“双十一”等网购狂欢节抢走了商场打折季的人气,方便实惠的微信使微博短信逐渐失去主流位置,“嘀嘀”“快的”让传统叫车服务备受冷落,支付宝、余额宝等各种“宝宝”正引起商业银行的不安,“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让“距离”不再困扰人们……可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均可在指间舞动中搞定,全新的生活体验孕育出一个个全新的产业。

这一切既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也为进一步加快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有益经验。

开局之年开门红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我们唱响科技体制改革重头戏,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凝聚共识增强创新实力

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阐述和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传递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地考察时还从实践角度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重点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新兴前沿交叉领域部署;高新区要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普遍获得共识的基础上,全国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增强。2013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9%;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24.7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量的29.2%;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四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占到全球总量的37.9%和22.3%。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居世界首位,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居世界第三位。

深化改革优化创新环境

一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重点举措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3年,国家科技改革领导小组切实履行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职能,新出台27项措施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科技部经国务院批准取消和下放6项行政审批,超过科技部行政审批项目的30%;科技部会同中组部等9家单位改进“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工作,项目压缩28%,评审机制进一步完善;为了破除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工作,修订稿已报送国务院,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出台《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等政策,国家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再上新台阶。

为调动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全面部署了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和任务;财政部联合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范围试点的通知》等4条新政策,这是继中关村“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之后,新一轮政策创新,同时中关村示范区的部分改革政策已扩展到东湖、张江和合芜蚌试验区。此外,近年相关部委出台的一系列激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政策得到落实。

在科技管理基础制度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上线试运行,已有3000份科技报告向全社会开放,既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共享,又避免了科研项目的重复;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建设也实现了良好开局,形成了16套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10所“985”高校开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开放共享试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改革措施率先在地方突破。“南京9条”、“武汉黄金10条”、“济南11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等方面均有大胆举措。

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凸显

科技充分发挥了对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2013年,105家国家高新区总收入预计超过19.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8%。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速;2013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469亿元,年增长16%。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提升。2013年,全国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预计突破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示范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TD-LTE全产业链技术快速发展,4G牌照发放,正式走向市场;自主可控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成功投放市场;高端通用芯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于“天河”、“神威蓝光”等高性能计算机;封装光刻机、离子注入机等高端集成电路装备投入量产并销往海外,技术水平迈入国际主流;我国汽车制造冲压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重大突破,多条生产线出口发达国家;特高含水老油田三次采油技术在16个区块推广应用,提高采收率10%以上;借力“十城千辆”、“十城万盏”、“金太阳”等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工程,推广各类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近3万辆,应用LED灯具年节电超过20亿千瓦时,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民以食为天,科技使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菜篮子”更丰富。201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7%。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十二五”以来累计增产粮食6342万吨,增加效益674亿元。种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创制出优质、抗病、高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甘薯新品种535个,良种推广达3.5亿多亩。

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企业的创新自觉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76%以上,建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已达到99个和313个,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87家。以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为例,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一等奖中第一完成单位为企业的占比46.15%,比2012年度提高7.6个百分点;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为企业的占比35.82%,比2012年度提高4.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也表现不俗,2013年度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二等奖中第一完成单位为民营企业的占比6.11%。再如,科技重大专项中52.3%的课题由企业牵头实施。

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全国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6万家;创业板上市的355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93%。华为、中兴、联想、百度、腾讯、中联重科等企业成长为全球知名的大企业,具备了和跨国巨头一争高下的能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累计支持企业超过3万家,15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正孵化着7万多家企业。以天津为例,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发展到5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2310家。

世界前沿成果加速涌现

2013年,一大批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赢得了世界的喝彩。

这一年,我国科学家不断取得最高水准的基础研究成就,为中国在世界科学论坛上取得话语权。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认为可能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中的最后一个重要成员,这项研究成果被杨振宁教授称作“诺奖级的成果”;北京大学的邓宏魁团队在体细胞重编程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用4个小分子化合物成功诱导成年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性干细胞,使之重新具有分化发育为多种器官的能力,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首次发现四夸克物质,被评为2013年物理学领域最重要成果;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肿瘤标志物,有效提高肿瘤监测和疗效评价水平;成功研制国际上最长的55cm碳纳米管;首次合成硬度超过金刚石的立方氮化硼新材料……众多领域的顶级成果反映出我国科研队伍与大国地位相称的产出。

战略高技术领域更是硕果累累。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神舟十号”在轨飞行15天,验证对接技术,开启了未来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蛟龙号从深潜海试走向科学应用。此外,天河二号世界排名第一,快舟一号升空,高分辨卫星探测应用,新型基础微电子器件半浮栅晶体管研制成功,首列智能化高速列车竣工下线,超级水稻亩产达到988公斤等高技术成就让创新中国再展英姿。

科技创新贴近百姓生活

为了提高科技惠民的质量和效率,2013年国家出台了《2013年度科技惠民计划若干工作要求》,细化科技惠民工作,加强科技惠民计划信息共享和公共服务;制定了《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实施科技惠民计划,带动地方、企业和社会相关机构投入已达65.35亿元,推广惠民技术470多项,惠及人口5100万人。

不断创新的生物医药技术使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到74岁。新药创制硕果累累:全球率先研发成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一举改变了我国流感疫苗株需由国外提供的历史;制药业在新药创制专项支持下,已获得62个新药证书,涵盖抗癌、降压、消炎、乙肝等大品种药。国产医疗器械研发取得新进展:我国研发出世界上最小的完全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国产CT和MRI诊断设备首次在甲类大型医疗装备领域突破;植入式脑神经刺激产品首次获得上市许可……国产化医疗器械平均购置成本比进口品牌便宜30%以上,为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普及提供支撑。截至2013年底“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已在6省/市进行试点示范,示范应用了10万余台(套、件)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与产品,服务覆盖人群达到9600万,直接受益1161万人。

在备受关注的环境保护方面,大力实施蓝天科技工程,推动煤制天然气和生物质燃气的关键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商业化应用,清洁燃气产业加快发展,着力解决雾霾治理中的技术难题。在水污染治理专项支持下,松花江、辽河流域大量减排,太湖、洱海、滇池水质明显改善。

新形势 新挑战

回顾过去一年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产业界都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到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有许多挑战和困难必须面对——

机制不够完善难成合力

虽然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实力大大增强,全社会R&D支出超过万亿元,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世界第二,国际发明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三,但却鲜有与之相称的重大科学发现和产业核心技术。毋庸讳言,这种状况与科技管理和资源配置缺乏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自主创新的新机制不够完善,不能形成合力不无关系。在我国,科技管理职能分属20多个部门和机构,各部门之间事权界定不够清晰,职能交叉重叠,条块分割,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科技资源浪费、效率不高。

一方面是“九龙治水”九龙无首。比如:涉及中央财政科技经费使用和管理的中央各部门的有许多家,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等为主,其中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管理的经费大约不到20%,其分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科技机构重复设置、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课题项目重复支持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九龙治水”互不衔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科技政策与产业、市场准入、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国有资产管理等法规和宏观经济政策不衔接。比如:企业投入巨资开发的自主创新产品却因为无法进入相关产品目录、政府采购清单以及垄断行业而应用无门;一些地方和科研机构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奖励科技人员的新政文件,却因碰到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的“天花板”而无法兑现。

市场未发挥决定性作用

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到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再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化改革指向非常明确。但毋庸置疑的是,时至今日,市场在配置我国科技资源时仍然没有完全发挥决定性作用。比如:我国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方向是对的,可是为什么会出现产能过剩?这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采用了发展传统产业投资先行的老办法,没有与市场对接,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加上地方政府没能管住自己的“手”,于是各地大干快上,产能过剩在所难免。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以我国工业企业为例,近年来工业企业研发强度增长明显慢于全社会增长。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强度相当于美国和日本2008年水平的71.1%和57.5%,而我国制造业研发强度却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25.4%和24.8%;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77%,与发达国家2.5%至4%的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作为引入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我国技术市场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创新体系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技术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仍不突出,企业技术市场参与度有待提高,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环境仍待完善,创新技术交易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需要加强等。

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不强

科技创新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部分领域关键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源泉。长期以来,我国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最具说服力。近几年,我国的研发投入以接近20%的速度增长,总量超过万亿,但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的比例却一直徘徊在5%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5%至20%,美国是18.97%,韩国是18.18%,日本是12.27%,远远高于我国。基础研究薄弱导致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科学家主动提出先导性的研究方向的创新能力比较弱。尤其在可能发生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上,基本上处于前沿跟踪水平,真正由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和开拓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向很少。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基础与战略前沿研究积累不够、能力不强的问题将愈加凸显。

在产业技术方面,我们仍缺乏应对新的产业变革,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能力,对重大产业技术路线变革导致的创新产业竞争准备不足。在很多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许多重要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薄弱,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比如,在汽车产业,市场主流轿车产品技术还依靠“外援”,在动力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等尖端、前沿领域差距仍然较大;光纤制造、高端集成电路制造、石化等领域的高端设备大部分是国外产品;半导体照明产业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等依赖进口。

在农业科技方面,种业对外依存度高,以蔬菜为例,“洋种子”已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国际上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转基因种子,主要由国外公司垄断。

评价体系难以调动积极性

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科技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重研究轻应用、重成果轻转化、重论文轻专利”等现象,片面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依然存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以及科技人才流动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仍不充分。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仍待完善。

在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保护上仍存在多方面不足,比如相关立法和制度不够完善,对保护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侵害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职务发明人的激励力度有限等。我国许多事业性科研单位集聚了较高水平的科研资源和创新人才,但因为这些单位不能充分享受成果转化收益,缺少自主支配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这些专利发明人和创新团队因收益分配不清或不足,难以运用可操作性强的股权激励政策等因素,缺少创新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行动力。

改革破浪再起航

当前,世情、国情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从国际形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各国之间的创新竞争日趋激烈,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产业变革将带来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模式的深刻变化。

从国内现状看,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化解过剩产能、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的力量。

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强顶层设计谋划长远发展

顶层设计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加强顶层设计首先要破除部门分割的局限,充分发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职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不仅仅要在国家整体目标上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地方的科技发展,打破“多龙治水”局面,更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要在市场需求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人才激励、科研诚信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力量。要制定和完善以创新为内核的产业、科技、知识产权、贸易、财税、金融等政策,着力推动其有效衔接,尤其要重视制定和落实与促进市场对创新需求有关的政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交易税收优惠、股权激励等重点政策的落实力度和监测评估。

在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上,要加强在国家整体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完善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方式,开辟财政科技投入的新渠道,在一些战略方向和关键共性领域,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和科研设施服务后补助机制。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要以企业和市场为核心。企业是市场主体,只有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要继续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参与重点工程建设,建立“企业出题、先行投入、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科研项目形成和支持机制,支持骨干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大先进技术收购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支持。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加大研发项目、创新基金和服务平台等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综合运用买方信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公司债券、科技保险等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融资,激发创新活力。

要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按照市场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合作研发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奖励性后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集聚,将服务企业贡献突出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员优先入选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同时支持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要抓紧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研究制定有利于调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其科技人员积极性,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管理办法,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加快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壮大技术市场,探索科技成果托管、挂牌交易、拍卖等多种交易方式,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推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要着眼于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有效组织力量开展攻关,力争在科学上取得原创性突破,在技术上取得核心技术,推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加大对基础和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基础和前沿研究投入占科技投入的比重, 优化投入模式,建立基础研究投入的长效机制,给予部分研究人员持续稳定的支持,鼓励潜心研究。依托高水平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批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中心,稳定支持和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潜心研究的优秀人才和团队,提高我国基础和前沿研究能力。改革评价体系,为从事基础和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长期潜心研究的环境。并通过稳定支持,提高他们的收入,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同时,要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扎实推进重大专项产业化示范和应用。推动实施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重大工程,组织实施“十城千辆”、“十城万盏”等示范工程,启动智慧城市试点。

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要面向钢铁、有色、轻工、石化、纺织、建材等传统行业,大力推广促进节能减排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工程,加强科学仪器和设备开发,提高机械装备行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区域创新能力,造福民生

要加强区域科技工作的统筹和布局,集成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资源,加大力度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在创新型省份,深入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各区域间科技合作,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创新基地共建和重大科技项目合作。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布局,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布局。

在科技惠民方面,要关注民生需求,开展自主创新。重点突出重大慢病防控,关注老年健康研究;以确保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重大前沿技术的研究,推动农业生产信息化、机械化;重点开展废弃物资源化、蓝天科技、海水淡化、绿色建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领域的研发和成果推广,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防治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安全生产、食品安全、防恐防突、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等技术和装备研发。

优化人才机制,扩大开放合作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以及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鼓励和服务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通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千人计划等,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紧缺急需领域的引才力度,同时推动推进科技计划与人才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大对重点人才计划入选人才的集成支持。针对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全球,不分国籍、千方百计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来华工作。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SKA等国际大科学工程和研究计划,探索开展全球大型研究基础设施共享工作。构建跨国技术转移平台,推动企业走出去。吸引海外高层次专家联合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大力推进政府间科技合作以及与国际组织的科技合作。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警醒我们,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将难以实现。我们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将成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强劲发动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注入不竭动力。
 

 
 
分享到:0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行业资讯
图文资讯
人工智能+模拟电路的市场机会在哪里? “机器人+安防”珠联璧合 机器换人指日可待
风电清洁供暖电价问题及经济性几何 气动隔膜泵6大优势和在哪些地方可以派上用场?
点击排行

客服热线:0551-69106578 业务咨询:0551-69106578 邮箱:2268263116@qq.com

媒体合作: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c) 2012 机电产品交易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120044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