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好,欢迎访问机交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皖北地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23
核心提示:皖北六市抢抓国家出台中原经济区规划、省委省政府实施一系列促进皖北振兴举措的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施了规划引导、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产业转型等一系列举措,工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着力创新驱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进一步培育主导产业、加快皖北振兴步伐,2013年皖北经济发展论坛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为主题,交流各市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措施。在论坛开幕前夕,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黄岳忠会同省经济研究院院长胡再生一行四人,就皖北地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专程赴蚌埠、宿州、淮北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并对亳州、淮南、阜阳三市书面材料进行了梳理。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皖北地区工业主导产业培育初见成效

皖北六市抢抓国家出台中原经济区规划、省委省政府实施一系列促进皖北振兴举措的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施了规划引导、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产业转型等一系列举措,工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1、蚌埠市:走“3+1”产业发展道路,硅基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正在形成优势

近年来,蚌埠市坚持走“3+1”(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以及基础产业)产业发展道路,强化政策引导,狠抓载体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5116”工程加快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积极创建国家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省级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滤清器产业基地等建设,组建了蚌埠硅基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丰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蚌埠市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已经初具雏形,围绕硅基材料深加工逐步形成了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LED等产业链,凯盛集团(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玻璃装备生产和工程总承包企业,市场份额达到20%以上;在精细化工领域,中粮生化的L-乳酸占全国产量90%以上、柠檬酸及其盐和酯占全国产量18%以上,丰原集团维生素系列产品工业园已经开工建设,八一股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邻)硝基生产商。

2、宿州市:工业化快速起步,轻纺鞋服、云计算等产业亮点突出

长期以来,宿州市一产比重接近30%,工业化率不足30%,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为改变工业落后局面,2006年以来,宿州市强力实施了“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和“工业五年扩张战略”,“十二五”期间实施工业“7233”工程(注1),围绕轻纺鞋服、机械电子等产业开展专业招商、驻点招商,积极推进“三区三园”(宿州经济开发区、宿州高新区、宿马现代产业园区以及鞋帽产业园、服装产业园、家居产业园)建设,出台了税收奖励、规费减免、费用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宿州轻纺鞋服产业发展迅猛,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内已聚集百丽鞋业、康奈鞋业等知名企业以及众多辅料加工、商贸物流等配套企业,2012年轻纺鞋服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其中百丽鞋业实现销售收入32.1亿元,实现税金3.6亿元。依托地处京沪高速铁路中点,能源成本低廉及处于国家信息骨干网络节点的优势,宿州成功引进北京世纪互联集团,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已开工建设。通过推进退城入园,无水酒精、医药原药等化工产业实现了工艺装备技术水平的改造升级。

注1 宿州市工业“7233”工程:“十二五”期间,实现700亿元工业增加值,打造煤电化、轻纺食品2个千亿元级的产业基地,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生物制药、机械电子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培育300个亿元以上企业。

3、淮北市:煤电化产业持续转型,非煤产业快速增长

淮北因煤设市,煤炭及电力、煤化工等延伸产业产值比重一直较高。近年来,淮北市高度重视煤电化产业转型,出台了《淮北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工业提升工程,推进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并制定了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每年筹措1亿元的新兴产业培育资金,推动产业结构由单一煤电向多元化、由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端制造业为主转变。2012年,全市煤炭、电力、煤化工产业增加值占比已下降至52%,机械制造、食品、纺织服装等非煤行业增加值增速在30%左右,其中机械制造行业增长54.1%,食品行业增长28.1%。伴随主导产业转型,淮北市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2%,处于全省前列。

4、亳州市: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药、煤、酒等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

“十二五”以来,亳州市围绕现代中药、能源化工、轻工食品、汽车制造、文化旅游五大主导产业,按照打造千亿元中药产业、千万吨煤炭、百亿元白酒产业、五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十万辆微型轿车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密集出台了《现代中药产业规划》、《煤炭开采及综合利用规划》、《白酒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及《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行动计划》等,实施了“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和“125工业振兴计划”(注2),推动南部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等建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环境优化,实现了工业经济的超常规、加速度发展。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2%,居全省第2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4%,增速居全省第5位。

注2 亳州市“125”工业振兴计划:“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打造2个产值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建设5个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园区。

5、淮南市:突出煤炭引领,关联产业迅速壮大

近年来,淮南市坚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煤炭工业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逐步扩大电力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大力引进煤基多联产项目,延伸和拓展煤化工产业链,提升煤机装备制造业,引进培育石化装备、印后装备、工程机械、电力设备、船舶制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主导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12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6.4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60.7亿元,同比增长32.8%,增幅居全省第1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分别为32%和35%,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和20个百分点;非煤电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19%。

6、阜阳市: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煤电、化工、电子机械、生物医药等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近年来,阜阳市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先后出台《四年工业突破行动计划》、《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阜阳市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从财税金融支持、优化发展环境、鼓励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困难、扩大投入等方面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目前,初步形成了煤电、化工、电子机械、生物医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林产品、再生资源八大主导产业。2012年,全市原煤产量1104.5万吨,口孜东煤矿、刘庄煤矿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程度居全国领先水平;再生资源原料回收和产品市场份额占全国70%以上,华鑫集团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是全国铅冶炼行业标准制定企业;吗啉产量居亚洲第2位、全国第1位,甲醇、双氧水产量均居全省第1位,昊源化工、临泉晋煤中能均居全国化工行业50强;悦康药业抗生素新药产能居全国前列;阜阳轴研轴承产销规模居全国第15位,全省第1位。

调研也发现,皖北地区主导产业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主导产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产品加工度和附加值不高,企业实力不强,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建设用地指标紧缺,节能减排压力大。三是高端要素瓶颈制约,人力资源层次不高,领军人才引进难度大。

二、当前皖北地区加快工业发展中要高度重视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低成本增长模式和传统产业结构面临挑战。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走工业引领、“四化”同步推进的路子,抓住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显得日益重要而紧迫。

一是发挥后发优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2012年皖北六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032美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6.5%;工业化率为43.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为40.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当前,皖北地区必须把加快工业化进程、培育主导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后发优势,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要素集聚,在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带动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升,不断缩小与全省和全国的差距。

二是推进皖北地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支撑。根据国际发展经验,在工业化前中期,工业发展迅猛,带动人口以及各类资源要素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工业化在“四化”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2012年皖北六市一产比重高达19.2%,阜阳、亳州、宿州均在20%以上,总体仍处于工业化前中期。当前,皖北地区必须按照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的要求,进一步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关联产业,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才能发挥工业化的引领作用,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三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皖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但产业层次不高、结构单一、链条不长问题依然存在,2012年六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7.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931.5亿元,占全省比重仅为13.6%和18.3%;淮北、淮南煤炭产业占比仍在50%以上。当前,皖北地区面临加快工业发展和提高增长质量与效益的双重任务,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加工精深度,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这是实现总量扩张、质量提升、持续发力的关键所在。

四是实现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抓手。转型与创新都要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反映在产品更新和服务升级上。当前皖北地区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煤基等传统资源型产业面临要素环境制约强化、成本上升等问题,竞争力下降,发展后劲不足。但一些竞争力强的企业抢抓结构调整的机遇获得了较好发展。淮南矿业集团煤电一体化、皖北煤电集团煤化协同发展、蚌埠凯盛集团硅基材料和玻璃装备齐头并进的成功实践表明,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载体,大力培育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实现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途径。

五是皖北各地加快发展的现实路径。近年来,皖北各地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实践,蚌埠抓硅基新材料、精细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宿州抓“中国鞋都”建设、老企业退城入园,淮北抓煤炭产业转型,亳州抓药、煤、酒特色化发展,淮南抓煤炭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关联产业,阜阳抓园区建设和企业帮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经济增速连年高于全省、总量占比逐年提高,尝到了以培育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甜头。当前,皖北地区要抓住中原经济区规划实施和“三基地一枢纽”建设的机遇,发挥能源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便捷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以抓主导产业为龙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争取继续走在全省发展前列。

三、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需要着力把握的几点

结合调研情况,我们认为,皖北地区应进一步总结培育主导产业的新实践,明确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新要求、新理念、新路径,统筹把握培育主导产业与全面提升产业素质,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一是应坚持需求导向。市场需求是促进产业形成、提升产业水平的核心驱动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皖北地区煤炭、化工等传统重化工业面临产能过剩压力,煤机装备等关联产业受影响明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当前,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瞄准消费需求升级的大趋势,抓住食品安全、节能减排、教育医疗、旅游保健等消费升温的新变化,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是应坚持创新引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近年来,皖北地区各地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了一批技术装备先进、成长性强的企业和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如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宿州湛蓝光电、淮北龙波电气等产品利润率都在20%以上,产值年均增长20-30%。未来一个时期,必须强化创新引领,围绕培育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争取设立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同时,要抓住企业“退城入园”机遇,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应坚持推进产业集聚。各地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主导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基于高产出效益的综合成本优势在区域竞争中将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成本除了包括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成本外,还包括物流、检测、品牌认证、政务服务等配套成本。各地应加快专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引导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竞争新优势,才能避免资源要素成本刚性上升可能引发的产业漂移。

四是应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皖北地区主导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不乏亮点,在砀山,梨果用来生产罐头、果汁、饮料、梨膏、果醋及速冻产品,梨果渣生产果胶和酵母蛋白饲料,梨树枝加工成薄板、木钮扣,梨木屑也被用于种植食用菌,初步实现了资源的吃干榨尽。未来随着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约束趋紧,皖北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五是应坚持政府服务与合理引导。从亚洲“四小龙”等发展经验看,后发地区要实现赶超,除了要遵循市场配置资源规律外,还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引导和优化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过去几年,宿州抢抓鞋服产业转移机遇,规划建设“中国鞋都”,推进园区建设、配套招商、税收减免、用工保障等工作,实现了鞋服产业的迅速壮大。未来一个时期,皖北各地政府要加强主导产业的规划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创建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六是应坚持融合发展。伴随科技革命和企业兼并重组深入推进,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关联度进一步加强。如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从玻璃设计和工程承包起步,通过技术创新和行业整合,逐步渗透到新能源、新材料、新玻璃、新装备等领域,目前正向提供建筑工程一体化解决方案转变,带动蚌埠市主导产业从传统建材向电子信息、硅基新材料、新能源升级。未来皖北地区应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发展,促进工业生产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两端延伸,推动文化创意、生物技术等新兴科技及新兴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鼓励能源原材料产业向新兴高端领域延伸,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四、有关政策建议

1、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

皖北地区各市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主导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重点也要有所侧重,不可搞一刀切。应坚持从实际出发,整合省、市资源,系统考虑、科学制定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如,对蚌埠硅基新材料、亳州现代中药产业,要通过鼓励引进风险投资、支持跨区域并购重组、加大研发支持力度等措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对宿州轻纺鞋服产业,要强化材料、展销、研发、设计等综合配套服务能力,重视国际合作,提升品牌美誉度,创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知名品牌;对两淮煤炭产业,要引导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谋划转型路径,支持煤化、煤电一体化和物流、煤机等关联产业发展,鼓励走出去收购资源,支持在做强做精主业的同时实现多元化、融合发展。就我省全局而言,应加大对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协作的引导,编制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图;制定主导产业技术路线,设立产业协作发展基金,引导存在产业链关联的地区加强产业协作,推动形成跨区域的大产业。

2、强化产业发展综合服务能力

坚持多措并举,不断完善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一是要加快推进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制定认定办法,在现有开发区的基础上,按照“一区多园”形式,引导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特色专业园区优先获得省里对主导产业的各项支持政策,重点项目优先进入省“861”项目库。二是增强公共基础服务功能。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发展专业、专线物流,争取开通蚌埠至东莞硅基新材料等货运专列。依托龙头企业,强化研发平台、产品检测、品牌认证等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建设内陆无水港,支持蚌埠高新区等设立综合保税区,提高产业开放水平。

3、构建系统化的创新扶持政策体系

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要把谋划创新方向、探索创新路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系统的自主创新激励、评估政策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一是要高度重视谋划创新,深入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突出创意引领,加快产业、产品、服务和业态的创新,推动产业组织和生产方式创新。二是建议各地设立风险投资引导资金,以股权形式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成长型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分担创新风险。三是突出应用导向,加大应用扶持和需求激励力度,对于采购本地产首台(套)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补贴和专项资金支持。

4、形成与产业需要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要把人才培养引进与主导产业发展转型紧密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包括产业工人、领军人物和企业家的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围绕各地主导产业导向,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建设蚌埠硅基新材料、两淮矿山机械、宿州鞋服、阜阳生物医药、亳州现代中药等若干特色职业教育和实训基地,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人力资源新优势。建立产业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吸引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科技实施项目的一批留学归国人员和境外人才创业。用好用活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要给荣誉、给地位,充分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内在活力。

5、加大金融、土地和排放指标的支持力度

皖北地区目前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亟需要素保障和政策创新,确保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支持开展金融创新。探索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降低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积极发展社区银行、开发区银行等。二是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在皖北地区开展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探索利用节约的宅基地建设保障房、提供开发区配套服务等的新途径。三是排放指标予以倾斜。皖北地区工业基础薄弱,节能减排指标基数小,加快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建议省里在节能减排指标分配和考核中,体现分类指导原则,对皖北地区给予适当倾斜。审稿:黄岳忠 胡再生 执笔:胡功

 
 
分享到:0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行业资讯
图文资讯
人工智能+模拟电路的市场机会在哪里? “机器人+安防”珠联璧合 机器换人指日可待
风电清洁供暖电价问题及经济性几何 气动隔膜泵6大优势和在哪些地方可以派上用场?
点击排行

客服热线:0551-62672521 业务咨询:0551-62672521 邮箱:2268263116@qq.com

媒体合作: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c) 2012 机电产品交易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120044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