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投资38.8亿元、预计销售收入240亿元的项目,签约两年后,悄然取消;一个投资2.6亿元、拟征地177.2亩的项目,却成了涉嫌诈骗的工具。发生在陕西的两起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受骗事件,让人深思。(3月21日人民网)
纵观全国发展势头强劲的城市,无一不是把招商引资做得有声有色,“引进来”战略已经成为一方发展的一大引擎。然而,一些地方政府未能在全面把握项目可实施性、投资方可靠性方面做足功课,就盲目上马,发生受骗事件在所难免。
杨陵区招商部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才发现投资方可能没有相应的资金实力的一点。招商引资前的考察工作去哪儿了?作为政府部门,掌握的资源更多更广,对投资方的了解可以更轻而易举,如果事前考察工作都未做到位,受骗何尝不是一种必然?
同时,杨陵区自身也没有“吃”下这么大项目的能力,难以满足此项目的用地需求。这就更让人唏嘘,如若项目正常推进,招商部门岂不存在着欺诈行为?这也是“饥渴”招商背后对企业的不负责任。
成功的招商引资有几个共性,项目上马前深思熟虑,因地制宜、服务到位,原则性强。有多大能力抓多大项目,了解自身的区位优势所在,了解投资方的可靠度和产业发展前景,按照法规合理引进,搞好服务,使招商引资真正成为地方发展的一枚好棋。例如无锡,不简单地去招商引资,而是更多关注创新技术资源,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企业,使无锡走出了新兴经济发展的路子。
为何招商引资热度高涨?原因可想而知,招商引资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关系着一个部门的业绩、工资和相关人员的提拔升迁,更关系着一地GDP的增长展示的官员政绩。畸形的政绩观导致了招商部门人员乃至地方领导对投资商“来者不拒”,考察不细、鉴别不准、眼大肚子小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而盲目的招商冲动,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当地的群众。
相关政府部门不只要反思考察企业功课不足,防止被骗,更要反省无力实现的“口头承诺”,因为其一言一行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要从扭转不良政绩观做起,扎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理性、负责的思路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