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孟伟。根据文章透露的内容,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应是军用产品。


型号任务中的骨干
在六院,有两个型号发动机的研制任务被成为“生命工程”。因为这两个型号发动机研制任务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六院近万人未来十年的“饭碗”,是六院全体职工的生命线。孟伟就是这其中一个型号发动机的副主任设计师。
2007年参加工作不久,孟伟就加入了该型号发动机研制任务中,直到现在。在发动机处于预研阶段时,孟伟与型号设计师队伍确定了某试验装置的技术方案,设计了六院首台直径300mm的试验用发动机,多次点火试验,为优化发动机结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基础。
发动机燃烧室人工脱粘层由于工艺原因产生减薄一直是困扰该型号发动机研制的“瓶颈”,严重影响到发动机的地面试车和正常使用。面对这个问题,孟伟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与冷静。“出了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王道’。”孟伟暗自鼓励自己,并将这样的态度带到工作中。孟伟花费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对整体模压绝热封头方案进行了反复修改,提出了六院第一个发动机整体模压绝热封头的设计方案,为六院其他型号发动机使用整体模压绝热封头提供了重要借鉴。这目前,这种绝热结构在六院的其他型号上被推广使用。
参加工作以来,孟伟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发动机研制上做了大量工作。他与课题组成员倾力配合,先后攻克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发动机低温点火、抗过载复合绝热结构等技术难题。通过“十一五”预先研究课题项目的锻炼,孟伟在发动机总体、装药设计工作中一步步成长起来,逐渐成为了41所发动机总体设计的技术骨干。
奋斗青春实现梦想
研究生毕业时,航天梦让他最终选择来到了六院41所,从事发动机总体设计。刚一入所,他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某型号发动机创新技术多,是六院开辟新的发动机研制领域的关键产品。孟伟在发动机研制期间主动学习,查阅国内外资料,找老专家请教,收集国内与该发动机研制的相关信息,逐渐优化了总体设计方案,并带动了发动机分系统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了发动机总体设计技术的进步。
“有志者奋斗无悔”。在平时工作中,有时发动机交付任务紧张,孟伟牺牲周末休息时间,主动参加发动机总装测试,连续工作40个小时编写、校对交付文件,连续的工作让他眼冒金星。每次去外场试验前一天晚上,当试验队员进入梦乡的时候,孟伟还在一遍又一遍地梳理细节、整理文件资料,避免因为考虑不周耽误试验进度。在发动机出现研制故障时,他没气馁过,利用现有资源想办法优化设计,与工人师傅一起摸索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甚至应用一些让人感觉与“航天”不搭边的“土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基地参加试飞的日日夜夜,来自六院全体职工的殷切希望和竞争单位的压力让孟伟彻夜难眠,他经常在深夜想到一件事情后突然翻身起来再看一看研制文件,把自认“不托底”的地方反反复确认琢磨。
今年年初以来,当六院的发动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某型号产品的配套单位时,孟伟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言语形容。
孟伟和爱人赵亚芹都是41所的科研人员,两人平时工作都很忙。孩子很小的时候,孟伟把母亲接过来,或者实在太忙的时候,就让母亲把儿子带回老家。孟伟有个每天很早就来上班的习惯,大冬天的,孟伟经常天还黑着就到了单位。晚上要加班,他跟儿子的“交集”就很有限。到基地进行技术保驾,一次就是一个多月,家里的事儿他操心的很少。对母亲、爱人和儿子的亏欠,让孟伟已经开始觉得不知道要怎样弥补。
2013年腊月二十五,当大家已经纷纷准备结束一年的工作,准备回家过春节的时候,孟伟还在基地进行发动机试飞前的技术保驾。跟他通电话时,他说:“节前没什么差错的话应该能够赶在二十八、九回去,万一出现点儿问题,可能就要在基地过年了。”
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十佳青年等等荣誉,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在孟伟看来,更是一种激励,鼓励他继续做好科研工作,将不懈奋斗和无悔青春献给这份他钟爱的事业—航天。(文/魏翔飞)
另据官方报道,2013年,是六院转型升级实现突破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六院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集团公司“1+2+3+4+5+N”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五型”六院建设,凝心聚力谋求新的发展。全年型号数量、装药量、试验数量创历史新高,重点型号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2.2米发动机试车成功,标志着六院在国内固体发动机大型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