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对冷却速率和通过应变感生相变对微合金钢显微结构演变和机械性能的影响作了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
碳-钛钢(参照钢)呈多角形铁素体和一些马氏体/奥氏体成分的岛。在上述钢中加入钼,在组织中会出现贝氏体。铌的添加也会导致贝氏体的形成。铜,作为进一步添加的合金元素,产生完全的贝氏体组织。
在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温度范围内增大冷却速率能细化显微组织并减少多角形铁素体形成的机会。
增大冷却速率也能减少含铌钢铁素体内的析出。在低冷却速率状态下析出物以两种模式出现:一种是在奥氏体区域形成20至150nm的析出物,另一种是在冷却过程中在铁素体中形成3至5nm的析出物。
对以不同温度淬火的含铌钢所做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形成这些小析出物的有效温度范围大约是873K~573K(600℃~300℃)。这类小析出物被认为在冷变形温度下具有很大的强化作用,尽管在冷变形温度下有这种强化作用,在室温下这种效应似乎完全被其他机制掩盖了。
对冷变形钢的显微组织研究显示冷变形细化了显微组织、增加了强度。它还导致复杂的位错结构的形成,尤其是在多角形铁素体内,蜂窝状结构,微带状,剪切带状和少量的孪晶型马氏体。
冷变形增加了钢在冷变形温度和室温下的强度。这种强度的增加与残余奥氏体的应变感生相变、加工硬化和晶粒细化有关。对该含铌钢做的一个中子衍射实验显示在这类低碳钢中残余奥氏体的量依然对流变强度的改变起着主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认为,特别当考虑到室温流变曲线时,应变感生残余奥氏体在冷变形产生的强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它甚至掩盖了含铌钢中的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