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海鹰
合肥,正在积极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而努力。2015年,合肥市将瞄准国际国内前沿和高端,以创新转型升级为导向,突出重点,聚焦发力,加快打造若干全国性乃至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性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市经信委主任李海鹰介绍说。
机器人带动智能制造崛起
近年来,以机器人产业为亮点之一的合肥智能制造产业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近年来,合肥市“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化”。以机器人产业为亮点之一的合肥智能制造产业取得了飞跃式发展,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装备实现了突破。
机器人被喻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合肥市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和研发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合肥,大量的机器人在这里“工作”,搬运、焊接甚至为病人做手术;在合肥,大量的机器人在这里“诞生”。随着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两个重点机器人项目落户合肥,合肥欣奕华、合肥联鑫、合肥雄鹰自动化、合肥井松自动化等一批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合肥将研发出越来越多神通广大的机器人。
在合肥经开区,汽车、电子、日用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已形成较成熟的产业集群,这使得经开区发展机器人产业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2014年1月,年产万台智能机器人项目落户经开区,将生产各类机器人和自动化产品,为联想、富士康、广达、仁宝等多家笔记本电脑制造企业提供自动化和多种智能设备。
据李海鹰介绍,目前,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巨一自动化、合锻股份、西锐重工等一批科研院所和企业,或研发或应用,都在积极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取料机械手、3D打印机、码垛机器人已顺利投放市场;合工大研发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并开发出样机;巨一自动化、合锻股份等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带动合肥装备制造业越过千亿元规模;合肥瑞视生产的大型工程测控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等领域……
产业优势助力智能制造发展
合肥市重视智能制造产业研发应用,研发周期缩短,产品上市应用效果好。
“合肥市是长三角经济带上较大的新型综合性的工业城市,是东南沿海向内地产业转移的必经之地,也是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的辐射地区,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都非常有利于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合肥市经信委主任李海鹰介绍说。
李海鹰表示,快速发展的合肥市智能制造产业,主要呈现几个方面的特点:
涉及面广。智能制造产业涉及面广,不仅是各种先进技术的集成,还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合肥已初步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制造到应用的产业体系,拥有一批研发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并在国内一些具有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制造装备领域起引领作用,形成智能制造研发、设计咨询、核心制造、系统集成、工程建设安装调试、投资运营等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
起点较高。合肥市通过“政产学研用”结合,推进“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迈进,以机器人产业为亮点之一的合肥智能制造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飞跃式发展,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装备实现了突破。中科院研发的取料机械手、3D打印机、码垛机器人已顺利投放市场,合工大研发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并开发出样机。安徽巨一自动化有限公司和合工大开展产学研合作制造的江淮汽车轿车基地乘用车装配车间机器人流水线,成为国内首条由自主品牌汽车装备企业独立承接的高端焊装线。
特色鲜明。合肥市在色选设备、包装机械、工程机械、机器人、家电等行业特色鲜明,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美亚光电、泰禾光电等占国内色选机行业90%以上市场;无人驾驶汽车、悬停飞行器、爬壁机器人等项目进展迅速。安徽正远包装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联合省内四所高校及12家包装机械生产企业组建了安徽省智能包装机械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制出满足不同种类包装需求的包装机械,主导产品在国内固体类包装排名第一,在包装机械行业综合排名第四。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叉车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叉车生产、科研和出口基地,合肥锻压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液压机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的大型、专用、数控液压机在国内名列第一,产品水平代表了当今国内液压机技术最高水平,企业各项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同行业首位。
应用效果好。合肥市重视智能制造产业研发应用,研发周期缩短,产品上市应用效果好。雄鹰自动化的码垛机器人,从开发到批量投入市场用时不到2年;紫金钢管的JOE直缝埋弧焊钢管生产线开发生产同步进行,产品全部出口海外市场。合肥欣奕华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已经量产搬运机器人、测试机器人及智慧工厂相关重要单台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泰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产品主要包括四轴码垛机器人、五轴冲压机器人、智能AGV,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安徽芯核防务的传感器已试用在合肥公交,打造智能安全公交体系。
“政产学研用”促进智能制造腾飞
为了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合肥市以平台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协同创新平台。
李海鹰指出,合肥市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雄厚的科技资源做支撑。合肥市是全国的重要科教基地,科技水平较高,智力资源富集。李海鹰说,高端装备制造业投资大、周期长,需要系统整体协作。因此,合肥市创新机制,实现“政产学研用”几个环节间的无缝链接,缩短新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之间的进程,为这一产业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合肥市以平台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协同创新平台。合理规划科技布局,形成功能强大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如,大力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管理运行机制创新,增强转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建设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和十大新兴产业研究院,实施清华启迪科技城、数控装备研发基地、智能家居研发设计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力发展知识楼宇、科技楼宇,着力打造科技服务业密集区。
为了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合肥市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开展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加快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和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建设。支持现代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重大研发平台建设,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组建一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企业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和政府基金合作,形成社会共担机制。
为了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合肥市加快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进一步放大企业股权分红和激励试点效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中国(安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规划建设科创社区,创新人才聚集政策。发挥天使投资基金等引导作用,通过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等方式,对科技创新实行普惠式、引领式扶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不拘一格用好人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海外设立人才招引工作站,加快引入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支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草根创新、蓝领创新和青少年创新。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辅导,强化创业扶持,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科研人员等大众创业。
“2345”工程引领智能制造产业集聚
“2345”工程的实施将推动合肥智能制造产业跨越式发展。2020年合肥智能制造产业力争实现产值1000亿元。
实现智能制造产业的集群发展,政策环境和战略布局也至关重要。李海鹰介绍说,合肥市正在实施的“2345”工程,就是以实现产业高端化为宗旨,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壮大龙头企业和培育高成长性企业为手段,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着力点,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基础配套能力,旨在形成智能制造研发、设计咨询、核心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工程建设安装调试、投资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和企业集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345”工程:即,2大结合,紧密结合国家智能制造产业政策方向,做大做强合肥智能制造产业;紧密结合前景广阔的智能制造产业,占领智能制造产业制高点。3大引领,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特色鲜明的开发园区(西部高新区研发及基础零部件、东部新站区高端制造装备、南路经开区智能制造应用)引领企业研发、生产和应用。实现园区、龙头企业、系统集成商和企业的共赢发展。4大重点,重点围绕智能产品、智能装备、智能服务和智能关键部件4个方面,大力发展合肥制造产业。5大专项行动,重点开展5大专项行动:打造一批标志性智能产品、关键智能部件攻关行动、智能制造应用示范行动、优化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制造企业培育行动,积极推进合肥市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建设与落实。
对于合肥市未来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前景,李海鹰充满信心,他说,“2345”工程的实施将推动合肥智能制造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按照当前的趋势,我们的产业目标也已基本明确:在产业规模上,2020年合肥市智能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力争在10个~20个核心智能部件领域取得产业化和工程化突破,建设形成1~2个产值超百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群。在创新能力上,构建智能制造产业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20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培育智能制造国家名牌产品20个;龙头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0%。在发展方式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置在大部分行业得到产业化应用,色选、包装、物流、家电、工程机械、光伏设备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