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8年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国
“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20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十三五”期间,从规模上看,2020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从7.2万套增长到21.2万套,年均增长31%。从技术和产品上看,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等关键技术和部件加快突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整机性能大幅提升、功能愈加丰富,产品质量日益优化。
工业机器人到底做些啥?以特斯拉上海的超级工厂为例,90%以上的汽车生产环节都是工业机器人完成的。生产效率非人工劳动力能比拟。特斯拉超级工厂正是工业生产智能化的时代讯号。
迎难而上 着力克服核心技术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技不如人”的尴尬。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工业机器人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制造业,是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全球第一,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37个行业大类,91个行业种类,但是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减速器技术难有突破。据了解,工业机器人拥有三大核心部件,分别是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这些核心零部件我国仍然依赖进口,减速器是其中成本最高的部分,这意味着,某些领域每出一件工业成品,其利润的35%要归结给日本。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中国企业克服重重困难,奋起扬帆。如,绿的谐波为打破日本垄断,最终实现减速器产业全球第二,市占率为6.16%。当前,中国国产机器人市场中,国产的减速器占有率已经超过日本减速器,达到60%,全面替代日本减速器并非空谈。
实现产业发展目标 应多方合力
针对我国机器人产业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规划》提出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5项任务,以及“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机器人创新产品发展行动”、“机器人+应用行动”等行动。
“实现‘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说。
汪宏表示,要夯实产业基础,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增强产品供给,面向重点行业需求,集聚优势资源,推进高端机器人产品研制,拓展机器人产品系列和种类,提升性能、质量和安全性;拓展市场应用,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组织产需精准对接,推进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开发;优化产业生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