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也是制造业密切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人口与劳动力息息相关,对陷入招工难、用工荒的制造业来说,这也关系着未来用工供需的平衡状态。
全国人口与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相比,增长了5.38%,增加了7206万人。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的态势,加之原来的基数较大,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但另一方面,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也是不争的事实: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减少了4000多万人;即使退休年龄延长大65岁,16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也减少了3100多万人。
数据与企业家们所遇到的情况相吻合: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然而制造型企业招工却连年遇冷,尤其是在新兴行业、职业如外卖员、主播等冲击下,更是难以为继。
早前,人社部发布的全国前100“最缺工种”当中,汽车生产线操作工和包装工进入前十;而在新进排行的29个职业中,有20个和制造业直接相关。不仅如此,2020年《一线蓝领用工荒情况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近七成的受访企业都遇到用工荒的问题。制造型企业用工之难可见一斑。
牛津经济研究院2019年曾发布报告指出,新安装一个机器人将会削减1.6个岗位,到2030年,全球制造业就业将因此减少2000万。虽然机器能取代大量普工需求,却依然难以撼动很多高级技工的岗位,高薪之下往往一“匠”难求。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其就业门槛逐年提高,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力将成为主流。但传统意义上,技术工人三年出徒,十年出师,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的确比快递小哥要难得多。
不可否认,劳动人口变化的背后有时代变迁、就业观改变等因素。在国家做出相关调控的同时,以人口红利而突围而出的制造业,也应该认识到这背后的转变: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等已是迫在眉睫,积极思考并主动做出相应的改变才是制胜之道。
比如劳动力不足,有的制造型企业开始了自动化改造,借助机器人的力量来补充部分重复性强的劳动力,减轻了部分普工的用人需求。有的企业开始了产品升级,通过改进工艺、优化流程等手段,提升产品质量,开拓出新的市场。
与此同时,技术人才仍然是制造型企业的心中之痛。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示,即使薪酬增加15-20%,也不见得能招到一个合适的技工,高薪之下仍然一“匠”难求。
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时期,制造型企业需要能够跨界融合、触类旁通的复合型人才来帮助他们从数据中提炼知识,再将知识变为可复用的算法模型;或是给予他们专业的建议,以避免转型之路走弯、走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