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因为否定自我首先是个痛苦的过程,然后还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探索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路径。”
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公司(以下简称上机)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曾愉表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增长转型的要求,即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他认为,这表明企业首先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其次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最后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纵观过去企业转型有两种:
(1)被迫转型,当问题集中到不能解决的时候,倒逼企业转型,这种转型成本很大也很痛苦。
(2)预见式转型,是企业领导人战略性洞察到市场的变化,提前布局,调整产品结构,但这种成功的企业家往往也是凤毛麟角。
产品调整 强身健体
作为上机履新主持工作的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芦华深感重任在肩:
一方面,在过去的五年里,伴随着国际经济的低迷到缓慢复苏,机床市场也随之下行并步入新常态。实际上,对于这一轮的市场变化,业界早在2012年底行业产生了基本判断,但总量的降幅和结构升级的速度还是超出了全行业的预期。有数据表明,2012到2016年,中国金属切削机床市场下滑为40.6%。但上机所处的磨床细分行业,市场下滑更深。2012年,中国磨床销售为95亿元,而到2016年年底,这一数字变为43亿元,跌去了超过一半的体量。而这其中,国内磨床产品消费由2012年的销售45.3亿,跌至2016年的20亿。
“过去我们常常说要居安思危,而现在是居危思危!”芦华强调,机床行业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在市场总额萎缩的情况下,意味着更加残酷的市场生存压力。“环境变了,只有因势而变,才能做到适者生存!”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最大的精密磨床制造企业,现任中国机床工具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和中国磨床分会理事长单位,上机如何应对当下危机,也会给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作为中国精密磨床产业的先驱者和领军者,上机已经有了70余年的发展历史,曾被誉为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和“两大明珠”,中国绝大多数类型的磨床首台产品都由它打造的。上世纪70年代的我国第一台MGB1432镜面磨削机床;上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台可磨2m直径的Y70200大型齿轮磨床;第一台可磨8m长,回转直径1250毫米的M82125大型曲轴磨床、第一台M84160大型轧辊磨床;填补国内空白的可磨直径800mm、圆度0.001mm的高精度万能外圆磨床MG1480/H、国内最小的纳米精度微型数控磨床Elite;国内最大的顶磨加工250吨工件的数控轧辊磨床MK84250,以及国内首台进入汽车主机厂发动机生产线的双砂轮架随动曲轴磨床MK8220/SD。
然而以上这些仅仅是上机厂产品的冰山一角,据悉,如今上机公司已拥有十余种大类、400余种系列的产品,覆盖外圆、平面、轧辊、曲轴、双端面、花键轴、齿轮、螺纹、凸轮轴等各类普通、大型、精密、专用、数控等磨床品种。
“这些产品见证了上机发展的历史,也是企业技术实力的体现。但产品面过宽造成的一个影响就是在产品结构调整进程中,整体提升缓慢,重点难以突出。”?芦华坦言,上机不适合发展规模化产业,这不仅是因为企业自身条件不具备,也是上海产业结构布局所决定的。
对于未来企业的发展,他们将会对产品进行一次整体的梳理,将产品平台化。并以用户为导向,重点关注汽车及配套加工、能源、铁路装备领域,做专、做精,突出大型高精、外圆磨床。
上机副总经理吴晓健表示,今后机床制造业将会呈现以下几大特征:产量变小、技术水平走高、产品单价上升、单件零件加工成本趋低。“收缩发展下,亟待增强自身能力。”?吴晓健说,“产业竞争根本在产品,关键在于质量可靠、技术领先。”
他解释说,质量可靠很好理解,就是要管用、耐用和实用,留给客户的印象就是品质保障,放心实用,无后顾之忧。而“技术领先”的含义并非单纯的是技术指标,也包括产品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安全性、维修性、操控性、经济性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
居危思危 创新驱动
无疑,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创新驱动是重中之重。创新不单单体现在产品结构上,更重要的体现在软实力上,比如企业效率,技术储备能力等等。
深厚的技术积累加上新技术不断应用是上机领导层对企业成功转型的信心所在。在2012年时,上机就是全国机床制造单体企业中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最多的企业,近年来更是成功申报了“轴套类精密复合数控磨床”、“数控专用平面磨床”、“大型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高精度滚珠丝杆及螺母成套磨削设备”、“双砂轮架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等多个国家及市级重大专项。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重大专项成果的“MK8220/SD双砂轮架数控切点跟踪曲轴磨床”已经成功应用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汽车发动机的关键零部件———曲轴的加工。据悉该机也是国内首台能够进入汽车主机厂发动机生产线的数控磨床。
汽车发动机加工生产线对机床的要求是高效、高精和高可靠性,而磨床又承担着所有工业零部件加工的最后一个关键工序———磨削,承担着保证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的重大责任,因此之前通用公司乃至整个国内汽车行业一直进口德国造磨床来承担这一任务。
“从2016年4交付用户使用,这台机床已经在通用的发动机曲轴LGE生产线上使用了一年多时间,各项性能都达到了他们的预期。”芦华告诉记者,更让他骄傲的是,对方对上机表示感激,上线不久,洽遇德国机床出现故障,上机的磨床及时顶上,顺利并线生产,承担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大量的磨削任务,避免了交期滞后带来的损失,同时也得到了通用厂的信任。研发期间,上机厂与通用汽车紧密联系,在通用汽车的协助下,深入研究汽车企业的企业标准、加工工艺等信息,所以交付后能够快速并线生产,实现了与国外机床同台竞技,“如何把科研能力转化为生产力是我们这届班子着重要思考的问题。”
与高校的科研成果转换不同,上机大多科研成果已经落地,但瓶颈在于产业化推广还比较弱。芦华也表示,这里面既有大环境因素,有企业自身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也存在成果与当前市场匹配度有落差的因素。比如部分技术指标追求“高、精、特”,忽视了客户实际的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市场推广上,必须对成果进行二次调整,以迎合市场需求。
他认为,公司有在技术上的优势,要想化危为机,化险为夷,首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从过去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技术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除了把生产重心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大型、专用数控机床外,也可以在制造服务上多努力。“从供给侧角度看,未来五年中国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会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服务质量均不断提高。”
芦华说,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是企业的软实力所在,也是企业“技术领先”的载体。因此上机今后将尝试盘活企业现有的技术能力,将其作为新的产品进行输出。他表示,上机的母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有大量的机床设备需要维护保养,却没有设定专职的技术服务人员,那么这就是潜在的市场。据悉,目前上机已经准备抽调各事业部的人员,以项目团队的形式组建技术服务力量。
传承精细 合诚创新
“磨床市场容量虽小,但至关重要,不可或缺。”芦华强调,上机以磨床起家,靠高精在业内知名,这是上机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必须传承发展。
但在新时代,新时期,则需要密切关注用户需求变化,挖掘他们生产的痛点,创造性改善原有机床产品,创新性整合现有产品,实行生产工艺的最简化。因此接下来一段时期内,上机的任务就是持续跟踪重点用户需求,提供能够体现自身特色和核心技术的高水平专用磨床,“我们将关注重点放在用户需求与产品高端化相结合上”,曾愉说,“针对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及其产业链,挖掘用户需求,结合个性化配置满足不同用户的技术要求,服务用户,实现用户价值,从而真正巩固上机在细分市场的领军地位”。
在执著坚守中不断变革创新,这是激烈市场竞争对企业提出的必然要求,否则难以为继;而在变革创新中还能执著坚守,则是有志于挤进全球磨床“第一梯队”企业的必备品质。确实,转型是痛苦的,可嘴巴是甜的,因为尝到了甜头。而转型的判断标准,就是要体现在科技能力、竞争力、赢利能力等核心关键指标上。对于这些,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但依然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