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以机械工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正在崛起。中国工业报记者在全国机械行业转型升级推进会上获悉,全国机械行业围绕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办《关于机械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国办55号文件)和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部署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遵循新发展理念,苦干实干巧干,创新创优创牌,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实现机械工业由大变强,确保了行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于工业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均高于上年同期。今年1~8月,继续保持了向好态势。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和制造业4.3和3.8个百分点,高于机械工业上年同期2.3个百分点。
机械行业迎来收获季
以转型升级为行业变革的利器,机械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优化进展顺利,“走出去”步伐稳步加快,质量品牌实力大幅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数据显示,机械相关大行业合计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8.34%,高于全国工业同期0.13个百分点。六大相关行业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创新驱动、创新引领已成为机械行业越来越多企业的自主选择。企业在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基础能力、促进实现国产化等方面积极作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步伐加快。大型压缩机、水轮模型、电站安全阀试验台等新产品研发的基础试验检测平台相继建成,一批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试验检测平台陆续开始建设。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型核电、水电、火电和风电设备、特高压交直流及柔性直流输变电设备、油气长输管线关键装备、大型煤化工关键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自主研发取得突破。关键核心部件取得突破,世界首台三头并行筒段整体镜像铣削装备研发成功,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特厚型重型反应器关键制造技术,双超加氢反应器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取得突破,高精密、特大型轴承产品替代进口。新能源汽车磷酸铁锂、石墨负极材料、电池单体研发及制造等核心技术水平,已与国外基本相当。强化基础取得进展。尤其是科技创新成果逐年增多,2017年申报数量达到842项,比上年增加122项。一些民营企业、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品种自给率已超过85%,开始转变我国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从汇总的2016年1000余家机械重点企业情况看,平均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近30%。”据悉,“十三五”以来,机械工业努力发展适销对路产品,促进产品结构向高端提升。从今年1~8月的数据看,行业重点监测的119种主要产品中,实现同比增长的达到91种,占比76.47%。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发展的均衡性趋势向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今年以来,非汽车行业新增主营业务收入与新增利润总额增速加快。风电、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产量所占比重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汽车市场份额与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加快发展。传统制造领域数字化改造持续进行,涵盖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全过程。融合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现代传感器技术和数字化制造等技术的智能制造,已在部分领域起步。在近三年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中,机械行业占比达到46%。如重庆前卫科技集团的燃气计量表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项目,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投产后自动化生产检测设备应用比例达到90.9%,产品一次性合格率达到99.7%。机器人产业发展较快。目前,我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据对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制造企业调查显示,近90%的企业上半年新增订单同比增长,其中70%的企业增幅超过20%。
“在实施转型升级进程中,许多企业适应产业变革大趋势,更加重视自身软实力培育。”据中机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以来,已有70家企业荣获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奖,300多家企业被评价为机械工业AAA级诚信企业。58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称号,50多个企业产品被评为单项冠军,188家企业优质产品获“中国机械工业优质品牌”,40家企业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被评选为“全国质量标杆”。已认定40个产业集聚区域品牌,其中3个成为全国首批示范区。目前,机械产品质量平均抽样合格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比“十二五”末期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重点领域电力装备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进入世界前列,有效系数保持在95%以上。
“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对加快转型升级、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已形成广泛共识。目前,全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国家政策引导、行业组织服务、企业主体实施、上下协同一致、有序推进转型升级的良好局面。”中机联负责人表示。
开辟国际产能合作新路径
近年来,机械行业企业借力国家对外开放的好形势,努力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开拓业务新领域,创建产业新布局,在开展跨国经营和国际产能合作方面,闯出了一片天地。
机械行业也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契机,积极探索开展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新路径。据统计,目前我国机械工业领域对应国际标准的转化率达到80%。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承担了253个组织的相关工作,特别是企业全球化运营成效明显。
由国机集团作为主要开发者的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下,已有21家企业进驻和签订了意向协议。目前,正在全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预测未来,将有200家高科技企业入驻,累计创造1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和支撑点。
潍柴集团通过实施“出口贸易突破、国际并购提速、当地制造落地”三大方略,建立海外营销平台及子公司30多家,产品销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重点区域连续3年保持大幅增长,出口额已经占到集团出口总量的90%以上。
特变电工现已进入美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为塔吉克斯坦等31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成套项目总承包服务,使中国特高压输电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的第三张国家名片。
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强势崛起
据中机联负责人介绍,“在贯彻落实强国战略和国家政策部署上,机械行业企业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将树立新发展理念作为首要任务、引领发展的治本之策。”
陕鼓集团确定了围绕聚焦分布式能源核心业务,通过持续流程再造、协同制造、绿色制造、“互联网+”智能服务平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的转变,从产品经营向客户经营、品牌经营、资本经营的转变。为客户节约运行维护成本48%以上,企业管理资产市值从2005年的35.5亿元上升为2016年的233亿元。
西电集团适应产业智能化转型发展需要,依托实施7个国家智能专项和工业强基项目,提升总体设计能力、工程总包能力、标准制定能力,取得了50多项制造工艺研究创新成果,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华中数控发挥产学研优势,牵头承担7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题,在体系结构、现场总线、多轴多通道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成功研制出系列高档数控系统,在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获得批量应用。
创新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是实现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机械企业坚持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驱动产业提质升级。
徐工集团遵循“高可靠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大型化”“三高一大”的发展战略,在智能化、轻量化、节能环保等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自主研发上,牢牢盯住最后10%“珠峰登顶”技术难题取得突破。目前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拥有近200余项核心技术和2000余项专利,研制出100多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用行动践行了技术领先、用不毁的徐工金标准。
济南二机床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每年加大7%的研发投入,着力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械高速冲压生产线,赢得福特汽车美国本土4厂、9条、共计44台设备订单,销量及市场占有率保持世界第一,企业高端产品占比达到60%以上。
在转型升级道路上,机械行业企业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作为适应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必由之路。
铁建重工围绕研发、设计、制造、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条打造智慧工厂,实施成效得到工信部认可,承担了国家级盾构机智能制造新模式和绿色再制造重大专项,成为《中国制造2025》、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企业。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版权证明材料确认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