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长期以来相对廉价的人工成本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优势已经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中国制造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为此,“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国家战略布局相继出台,为我国制造业打了一剂强心剂。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一支中坚力量,食品机械必然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依靠技术力量提升国际竞争力。
麦肯锡公司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的选择:抓住5万亿美元的生产力机遇》报告援引的数据显示,2004年到2014年这十年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了2.5倍。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又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旧停留在工业2.0的时代,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低。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的机器人使用率非常低,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而在最擅长使用机器人的韩国,其使用率竟是中国的13倍。其中就食品加工业比较,中国机器人使用率为4%,美国为33%,不及其八分之一。
由此可见,要想减少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发展瓶颈,必须大刀阔斧的开展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推动“机器人换人”工作的进行。机器人换人的首要工作,最根本的是人才和技术,投入人力财力到研发上来。近些年,我国较发达省市的企业已逐步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但推进并不容易。对很多企业来说,要搞好研发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很多时候,花去了大量的研发资金也不见得会得到多少利润,而大部分企业并不愿意冒险进行大规模研发创新。
为此,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战略目标,支持和鼓励制造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推动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我国2015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国要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
食品机械企业感受到了制造业发展危机,正逐渐向加紧智能化发展步伐。据了解,我国食品机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而散,专业化程度不高,市场集中程度偏低,自动化生产发展仍需靠普丽盛、新美星、奥瑞金、廊坊百冠、乐惠等行业领头企业带动。
“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在中华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表现的淋漓尽致。换言之,当下激烈的制造业市场竞争大环境下,不积极寻求突破和进步,必然会被后来者居上。中国食品机械企业应该借助“工业4.0”发展浪潮,加大资金投入到研发,提速“机器人换人”,才能摆脱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成本高、效率低的窘境,顺势崛起、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