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不仅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增长之源、社会稳定之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创业”成为高频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涉及亿万家庭福祉,关乎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在这样的新形势、新常态下,我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况如何?可以享受到哪些优惠政策和措施?困难和矛盾又在哪里?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大学生就业现场
大学生说:理想工作难找选择范围有限
围绕就业话题,记者在部分高校进行了一番走访。合肥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占陈昊说,选择这个专业主要是个人兴趣所在。以后就业也想从事财务管理相关方面的工作,会优先考虑一些大型公司、企业等。在大学期间也做过兼职,感觉现在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可选择性不大。
和占陈昊观点相似的还有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芮雪。她说,进大学之前选择这个专业,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喜欢,毕业以后也会寻求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像证券、投资公司等都可以考虑。自己将就业的目的地优先定在江浙、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她认为目前工作还是相对比较好找的,关键是好工作、自己理想的找不到。
而就读于安徽大学的朱统目前正在准备公务员考试相关方面的书籍。正在为明年的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做准备。他介绍到,现在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自己所学的金融专业目前看来还是一个就业面相对较好的专业。毕业后,第一选择是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相对于那些金融证券公司,工资虽然相对较低,但是感觉比较稳定。
职能部门:就业形势稳中有忧压力不减
根据省人社厅的统计数据,2011-2014年,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分别为26.7、27.9、29.4、31.5万人,累计有115.5万名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分别为93.1%、95.3%、95.5%、95.75%,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省就业形势虽保持基本平稳,但稳中有忧,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31万人,加上历届未就业的,总量将达3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减。”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入年底,每年一度的应届毕业生求职季将迎来关键阶段。
当前,我省劳动年龄人口供给仍处于高峰期,到2020年前后都将保持在4700万人左右。从今年供求总量来看,全省有135.1万名劳动者需要就业,而新增就业岗位约有91.3万个,岗位缺口近44万个,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而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较高,劳动技能与经济转型升级不相匹配,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就业创业的意愿不强。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运行压力加大,依靠经济高速增长的就业“红利”逐步消失。2016年,我省预计高校毕业生32.6万人(其中研究生1.5万人,本科生14.9万人,专科生16.2万人),就业工作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政协调研:大学生就业难在哪?
今年,省政协将有关推动大学生就业的提案作为重点提案进行督办,省政协专题调研组还前往滁州、亳州、芜湖三市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创业政策“碎片化”、毕业生择业观念、就业结构性矛盾等三方面。
调研组提出,当前就业政策仍需完善落实,如高校就业工作经费还没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校园就业招聘活动补贴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基层就业政策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费补偿代偿政策还没出台落实办法;大学生创业存在门门槛高,手续繁杂,小额担保贷款困难等问题,高校毕业生很难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
虽然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但在择业观念上还是“老传统”占上风,多数大学生就业首选仍然是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发达地区。不少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追求白领、金融等高收入、体面的工作,不愿到基层或生产一线就业。少数学生过分挑剔就业条件,不乏“有业不就”者。
调研组认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一方面由于产业改造升级换代较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往往高于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速度。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规律的滞后性,必然形成人才市场供需配置的时间差,影响培养模式改革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低端劳动力相对充足,高端劳动力短缺,毕业生和熟练技术工人的过渡需要时间,也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一个因素。
政策利好:基层就业有补贴创业可享担保贷款
根据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需要,早在2010年,我省就已在全国首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省教育厅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共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种渠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近年来,安徽省政府出台了系列文件、通知,为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人社、教育、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也陆续制定了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创业培训、资金管理使用、小额担保贷款、税费优惠等配套文件。
2014年以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基层特定岗位补贴标准已由18000元/年提高到19800元/年,将就业见习补贴标准由1000元/月提高到1200元/月,将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由500元/人提高至800元/人。
“毕业后未就业的大学生如果想自主创业,可以到当地人社部门申请《就业创业证》,领取《就业创业证》后就可以享受税收减免、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培训补贴等一揽子优惠政策。”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闫明圣介绍说。对于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还将会免费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包括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日前,安徽省政府办公厅还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根据创新创业兴趣、意愿和需求跨学科门类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同时,鼓励高校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设立创新创业学院。11月以来,安徽省就业创业“四进四扶”活动也在各地高校开展,通过组织政策宣讲、提供信息服务、举办专场招聘、提供就业指导、开展创业指导、宣传就业促进计划等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为了鼓励学生创业就业,据省教育厅学生处史会民介绍,目前,全省各大院校都建设了实习就业基地,在学校举办大型、专场、小型等不同类型校园招聘会和网络招聘活动、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活动。并从2016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1600万,用于大学生创业和竞赛活动。
委员建言: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省政协委员沈玉华调研认为,我省高校毕业生80%左右是通过校园招聘活动成功就业。“例如,安徽大学2014年举办2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的大型校园招聘会2场,地方人才机构组团招聘会8场,专场招聘会545场,接待用人单位1536家,年均投入就业指导、招聘经费200万元左右。全省其他高校也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大大增加了高校办学的经费压力。”
针对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因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而带来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和经费不足,部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尚未真正落地等问题,沈玉华建议,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将校园招聘活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给予补贴,“一方面减轻高校办学负担,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就业工作更好地、更顺利地开展”。
省民盟、李影委员、陈雯委员提出,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应起主导作用。委员们建议,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用人单位应积极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环境,同时,大学生也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傅松玲委员则建议,高校与用人单位、学校与企业应该加强联合,实施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市场适应性。有关政府部门对基层工作毕业生应给予政策倾斜等。
根据委员建议,省人社、教育、财政等部门表示,将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基础上,研究完善工资待遇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等政策措施,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持续实施就业扶持民生工程。同时,全面开展“创业江淮”行动,继续实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创业计划,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创业活力。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将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扩大“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广泛动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面向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此外,将通过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残疾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