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机电产品交易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小小螺丝钉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15
核心提示:“机器人”替代手工劳动,既是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需,也是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举措,不少企业都在谋划此事。然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人工劳动可以容忍零配件的些许不合格,“机器人”制造代表工业制造的标准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容不得丝毫误差。
  近日,合肥一家企业迫切希望上马“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生产,不料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由于最普通的螺丝钉标准化水平不高,导致程序化控制、精准作业的“机器人”拧起螺丝钉来时松时紧,生产出一堆不合格产品。以前,这一流程由人工操作,靠人手感知螺丝钉的松紧,螺丝钉标准化水平不高对生产影响不大,现在,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迫使“机器换人”的制造升级计划搁浅。
 
  “机器人”替代手工劳动,既是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需,也是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举措,不少企业都在谋划此事。然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人工劳动可以容忍零配件的些许不合格,“机器人”制造代表工业制造的标准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容不得丝毫误差。
 
  “机器人”替换人工生产能不能成功,首先取决于理念是否科学,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板——最小、最基本的零配件是否合格,能否严丝合缝。标准化不是小事,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差不多就行”的思维已无法适应精准化的“机器思维”,对很多企业来说,如何从一颗螺丝钉的合格规范做起,在标准化上转型升级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机器人”替换人工生产,对标准化升级是一种倒逼。以前,各个行业的标准化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要求,虽然对执行不力者也有监督、惩罚措施,但仍脱离不了强制性的管理思维。如果企业因节省成本而降低产品标准还获利更大的话,自身就没有提高标准化的动力。现在,“机器人”生产对标准化提出更高要求,倒逼企业在制造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进行规范、升级。
 
  智能化生产推动转型升级,不仅是对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也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相契合。 “工匠精神”强调一丝不苟、稳扎稳打,追求技术和质量的精益求精,“机器人”生产的要求同样如此:只有把零配件做到最精、把最基础的工作做到极致、每一个环节做到无缝链接,才能制造出最好的产品。
 
  国务院近日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以“创新驱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从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标准化做起,提升工业生产全链条的标准化、规范化,“中国制造”才能真正走向“中国智造”。
 
 
分享到:0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行业资讯
图文资讯
我国有望率先建成空间太阳能电站 国网南京公司“管家式”智能机器人正式“上岗”
安徽合肥2017年前7个月经济“成绩单” 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助力基础研究开启新一轮“加速跑”
点击排行

客服热线:0551-69106578 业务咨询:0551-69106578 邮箱:2268263116@qq.com

媒体合作: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c) 2012 机电产品交易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120044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