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过去靠“一买一卖”博取差价的贸易模式已被终结,原来“资源为王”的理念也不断被颠覆。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钢铁行业企业家的共识。“厂商融合”、“上下游融合”、“跨界融合”在不断加速,有利于整合多方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成为钢铁流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行业洗牌加剧、电商咄咄逼人的背景下,钢铁流通行业的服务化转型已刻不容缓。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钢铁产业企业家年会上,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会长刘雷云表示,新常态下,传统钢铁贸易模式正面临严峻考验,钢贸企业必须适应新变化,回归本位,终结“贸易模式”,开启“服务模式”,终结“单一买卖”,转向“链条融合”。
针对近年来钢贸商遭遇的信任危机,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物流促进处处长张祥建议,钢铁流通行业应建立行业信用体系,加快推进信用评价工作。
“开展信用评价的目的是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不断提高钢铁流通企业的信用能力。”张祥表示,要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和信用信息发布平台,形成本行业的信用信息发布共享机制,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行业扶持、优惠政策、招投标等方面享有优先。
四面楚歌
据中金协调查,全国原有15万家钢贸商,目前约有一半左右退出了市场,上海地区近七成钢贸商退出市场。幸存下来的钢贸商中,留守观望、不能正常开展业务的空壳公司占到20%左右,真正能够保持2010年之前经营水平的不到40%。到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的钢贸商数量从原来的15万家下降到8万家左右,有三分之二已经退出或正在退出市场,并且这种洗牌还将持续。
优胜劣汰的同时,钢贸商具有的蓄水池功能也在不断弱化。近年来钢材价格持续低迷,传统的囤货、博差价的钢材交易模式基本被淘汰,加上钢贸商普遍缺乏资金,很多钢贸商再也无力囤货,其原本具有的中间蓄水功能持续弱化,进而引发钢材交易市场不断萎缩。
“目前,不少钢材交易市场人去楼空,荒草遍地,昔日风光一时的钢材交易市场,正面临‘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尴尬,一部分钢材交易市场将被市场淘汰。”刘雷云直言。
信用危机也是钢铁流通行业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由于部分不诚信钢贸企业重复质押、抽逃银行资金、联保互保而引发的钢铁行业诚信危机,目前已由华东地区向华南、华北、东北、华中和西部地区扩散,不少规范经营的钢厂和贸易商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张祥表示。
更加残酷的是,日益壮大的钢铁电商正强势来袭。钢铁电商是对传统钢贸行业的一次革命。目前,全国涉及钢铁的电子交易平台已增至170多家,大型钢企、流通企业、物流企业、仓储企业、信息研究机构等也都陆续搭建起自己的电商平台,包括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用户)、C2C(用户对用户)等。尤其是去年以来,钢铁电子商务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业内普遍认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钢铁电商还将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并在激烈的竞争中涌现一批龙头企业。
传统贸易模式终结
众所周知,传统钢贸业务模式主要依靠拼价格、拼资金、拼运气,但在目前钢材价格单边下行、资金日趋稀缺、“靠天吃饭就没饭吃”的“新常态”下,传统模式正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钢贸商必须适应环境变化,回归本源,积极创新。
最直接的挑战是,传统的贸易模式已然终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过去靠“一买一卖”博取差价的贸易模式已被终结,原来“资源为王”的理念也不断被颠覆。近年来,钢厂直供钢材的比例不断上升。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14年参与中钢协营销统计的会员钢铁企业共在国内销售钢材5.2亿吨,其中,由钢厂通过直供方式销售的钢材数量1.9亿吨,占到国内销售总量的38%。
同时,“单一采购”终结,“灵活采购”开启。“仅仅依托市场临采或者长协采购的钢贸商越来越少,大部分钢贸商开始运用多种手段,实施灵活采购,特别是网上采购、集中采购越来越成为主导模式。”刘雷云表示,采购形式的变化,打破了过去的资源垄断模式,使得钢铁流通企业可以减轻提前预付资金的压力,自由灵活地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采购。
此外,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钢铁行业企业家的共识。“厂商融合”、“上下游融合”、“跨界融合”在不断加速,有利于整合多方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成为钢铁流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当下钢贸商与钢厂的合作也日益密切。刘雷云直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钢厂、流通企业均存在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两者应该是优势互补、共生共荣、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服务化转型提速
俗话说,得渠道者得天下,终端即市场,渠道即生命。在刘雷云看来,流通企业要实现从终端供应商到终端服务商转变,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从“生意人”向“合作伙伴”转变,从卖产品向提供解决方案的转变。“要实现观念的提升,思路的转变,理念的升华,模式的创新,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发展适应新常态的新服务。”刘雷云说。
具体来说,一是钢材加工与个性化服务。目前全国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钢材加工中心已超过200家,分布在华东、华南、华中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主要为汽车、家电、造船及上述零部件生产厂家提供服务。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深入挖掘加工配送服务,增加产品附加值,依然是服务钢铁终端用户、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必要手段。
二是钢铁物流与集成服务。采用现代化经营模式的大型专业化钢铁物流园区应是集钢材仓储、加工配送、钢材交易、钢材集散、电子商务、保税物流、银行信贷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钢铁物流园区,实现一体化、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信息化等多种集成服务功能。
三是供应链金融服务。在银行“谈钢色变”、“恶意”抽贷的大背景下,供应链融资成为钢铁流通行业的新宠。供应链融资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实力的大型钢铁流通企业,可以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知名的品牌、优秀的人才、先进的管理、超前的理念等综合优势,掌控钢铁全产业链条,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是钢材风险规避服务。由于期货价格走势融合了钢铁行业基本面、心里预期等因素,其价格发现功能已经被钢厂、钢材流通企业等众多投资者接受。钢材期货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钢贸商为客户提供避险服务,有利于根据期货预期,锁定生产成本。
华南物资集团总经理李刚则认为,钢厂、流通商和终端用户之间应该打造一条“三方共赢”的稳定产业链条,其中钢贸商的自身必须做大、做强和做细。
“钢贸流通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体量,才能在钢厂、客户合作中取得一定的话语权,才能谋求公平、平等的地位。”李刚表示,未来钢铁流通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行为,立足长远发展,打造强势流通企业,成为钢厂和银行“信得过、离不开”的合作伙伴。尤其是中小钢贸企业,未来要在细分市场中拓展业务,在市场缝隙中寻找生产空间,在专业化道路上精耕细作。
据预测,未来五年,钢铁流通行业将形成年销售规模超过3000万吨的特大型企业5~10家,大中型钢铁流通企业1万家左右,此外还有3~5万家具有专业化服务水平的钢铁流通企业。
●相关报道①
钢铁流通业将发布红黑名单
钢铁流通行业信用评价工作日前在河北省西柏坡正式启动。
中国金属流通材料协会会长刘雷云表示,在全国金属材料流通行业开展信用评价工作,目的是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并通过红黑名单制度,扬善抑恶,重树行业诚信,为行业发展注入正能量。
据介绍,中金协将以国务院《2014~2020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和商务部、国资委授权的在全国金属材料流通行业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为依据和指导,积极配合国务院和商务部做好信用体系建设和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在金属材料流通行业逐步建立起信用体系。
中国工业报记者了解到,行业信用评价工作是一项全国性的信用体系建设工程,自从2003年启动实施以来,截至去年年底已经在180多个行业开展,成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实施意见,该项工作将本着自主建设、正面褒扬和失信惩戒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支持诚信企业,树立诚信守法经营的观念,同时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并依法对外公布。企业信用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AAA、AA、A、B、C五个等级,有效期两年,通过评级的企业将获得商务部和国资委统一设计样式、统一编号的行业信用等级证书和牌匾,并逐步纳入全国征信体系。
“通过这项工作,金属材料流通行业还将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企业诚信档案,实行动态监管,及时发布不良企业信用信息。”刘雷云说。 (宋斌斌)
●相关报道②
2014年度钢材销售五十强公布
2014年度中国钢材销售五十强名单日前揭晓,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领衔去年的钢材销售榜。
据介绍,本次入选的50强企业,去年钢材总销量达到1.53亿吨,销售额超过4282亿元,其中五矿发展、中铁物资、天津物产三家企业销量超过千万吨,五矿发展去年的销量达到3715万吨;销量超过百万吨的企业22家。这些企业在我国钢铁流通行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是我国钢铁流通企业的领头羊。
此外,长沙物资贸易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获评“2014年度中国钢材营销最具成长力企业”,江苏沙钢贸易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摘得“2014年度中国钢铁流通突出贡献奖”。(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