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统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创新驱动,开启合肥强势崛起的动力“引擎”……“实力”,成为合肥加盟长三角城市群的最佳凭证。从这种意义上说,跻身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合肥并非偶然。牵手南京、杭州,加速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合肥离梦想从未如此贴近。现引述合肥跻身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关键词,供安徽省开发区学习了解。
关键词:交通枢纽立体化大交通筑梦前行
高铁通往更多城市,机场不断提档升级,地铁时代快步走来,合肥港拔锚启航……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初步奠定,支撑起合肥经济脉搏强劲跳动。
高铁奔驰,连接八方。合肥不仅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越来越短,连通东西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也在逐渐延伸。东有合宁线连接南京、上海,西有合武线通往武汉、成都,北有合蚌高铁直通北京,南向将通过京福高铁连通江西、福建。
2014年11月,合肥南站正式开门迎客,这座跻身“华东四大站”之一的高铁站,不仅连接更多高铁线,还将和公交、客运乃至未来的轨道交通实现无缝对接,给乘客带来全新体验。从合肥乘坐高铁,已实现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上海,3小时可至宁波,4小时可至长沙……“
鲲鹏展翅,宏图万里。而今,合肥已跨进“高铁时代”。
随着合福高铁、商合杭、合安九等铁路的建成和开建,合肥将真正成为开放式的交通枢纽,闪耀中部,辐射八方。
路上铺高铁,空中架“新桥”。
截至目前,合肥已开通了9条国际地区航线,去年新开通了合肥到法兰克福的航线。合肥市将积极推动合肥至洛杉矶(或旧金山)、莫斯科、巴黎、澳大利亚、巴西和南非等地直航,使合肥新桥机场航线逐步覆盖各大洲。
便捷水运,正引领合肥阔步迈向通江达海时代。
目前,合肥港申报二类水运开放口岸已正式获批,综合码头二期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年吞吐能力将达到50万标箱。因此,合肥港将成为立足合肥经济圈、辐射皖北和豫东南等周边腹地的江淮航运中心,成为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始发港”和“目的地港”。
关键词:副中心创新驱动开启动力引擎
推动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正是合肥经济呈现蓬勃活力的内在动因。
近年来,合肥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一个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腾空而起。
投资100亿元的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示范区一期工程破土动工。未来,北大未名集团还将在巢湖半汤打造五个世界第一……
重大车辆装备、生物产业……合肥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瞄准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大力发展具有先导性、前瞻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矢志打造十大重点产业。
通过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合肥产业层次强势升级。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集聚发展,确立了在国内的竞争优势。目前,合肥已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与南京、杭州同为副中心,等高对接,合肥不仅在产业上要瞄准“高精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要注重产业本身的质量,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一条必由之路。
创新驱动,“动”力何来?
参照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模式,合肥市在前期建立语音信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10个产业研究院的基础上,又规划建设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创新研发平台,为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撑。
正是这样一批集聚创新人才、凝聚创新智慧的创新平台,成为合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都市区
俯瞰安徽版图,合肥经济圈现已涵盖皖东、皖中、皖西三大板块,构成安徽地理版图的“脊梁”。扩容后的合肥经济圈,势必挺起安徽强势崛起的“脊梁”。
加入经济圈后,合肥经济圈向东的距离从原来的
合肥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实现联动发展,将有利于打造一条更为宽广的东向通道,推动形成合宁“双核”都市圈,合肥与长三角实现“无缝对接”。
“合肥处于沪宁合主轴带的龙尾。龙尾强,龙身才能摆起,龙头才能昂首。”提升合肥城市功能不仅要示范辐射,更要引领带动。处于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合肥如何提升在区域竞合中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功能?
根据西方的城市发展理论,都市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它可以实现城市劳动市场的高效运作,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
探索开通圈内城际公路快速客运系统,密切圈内城市联系;打破市场区隔,彻底清理地方市场保护壁垒;开展更大范围的产业分工,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合肥经济圈城市将扎实开展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快速发展,把合肥经济圈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圈品牌和重要增长极。
合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携手圈内兄弟城市,以“带动周边、服务全省、影响全国”为目标,力争在交通互联、产业共兴、环境同治、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不断扩大经济圈辐射力和影响力。
从这种意义上说,一体化的合肥经济圈具备了向国际化都市区迈进的条件。
关键词:国际化“合肥智造”跻身国际舞台
“合肥的办事效率很高,服务意识很强,大家很愿意到合肥投资发展。”谈起合肥发展环境,很多外商都赞不绝口。
发展永不止步,改善环境更需要持续发力。
“广泛学习发达国家和先发地区经验,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用好用足用活皖江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权,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符合、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办事规则和投资环境,做到管理法治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国际化。”合肥一直在自我加压。
对外开放,更需要平台。
加强与“一路一带”的衔接互动,加密、延伸“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建设合肥-新疆-欧洲“新丝绸之路”,高水平建设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空港示范区、合肥港等对外开放新平台,积极开展国际货运航班的试运营。合肥不断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和体系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深度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合肥市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近年来,随着引资、引技、引智力度的加大,合肥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许多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合肥,众多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进驻合肥。合肥,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合肥市还积极构建支持“走出去”的便利化新机制,推动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拓展、资源开发和资产并购,努力打造一批扎根合肥、营销世界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
关键词:开放高地对外开放合肥从未止步
防骄破满,拉高标杆,全面等高对接,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立足新定位,站上新平台,踏上新征程,合肥吹响了全面奋进的号角。立足枢纽建设,打造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合肥从未止步。
水陆空设施建设全面发力,提升了合肥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合肥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不断彰显。
所谓枢纽,就是“中心”。铁路纵横,公路交错,内河航运率先跻身“中心”。
只有交通畅通,合肥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现有对外开放平台才能更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打造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
秉承对外开放的全球视野,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才能获得坚强保障。
行政区划调整后,“1331”市域新格局为合肥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绘制了一幅壮美的空间战略蓝图。
立足新常态,合肥大有作为。
面对新要求,合肥将在思想观念上等高对接,在队伍建设上等高对接,在作风转变上等高对接,在体制机制上等高对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阔步迈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