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键词描述:
制造强国战略揭幕
实现工业由大到强、建设制造强国,是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实施工业强基、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改造等专项工程,持续推进核高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在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中国未来10年制造强国建设的目标、步骤和路径,对未来工业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部署。
B 政策指导:
扶持政策密集出台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了工业强基、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改造等专项工程,取得了长足进展。
2014年,工信部继续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智能制造装备等专项工程,开展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2014年2月份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时期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的通知》。
为逐步提高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开发能力,满足国内重点行业对制造装备的基本需求,在数控机床专项“十二五”实施计划框架下,工信部于2014年4月份发布了《数控机床专项2015年度课题申报指南》。《指南》提出,围绕专项实施方案和“十二五”计划总体目标,将资源向标志性成果倾斜。在专项2015年年度计划安排中,紧密围绕航空结构件制造装备、航空发动机制造装备、汽车发动机制造装备、高档数控系统、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等标志性成果部署相关任务。
《指南》明确,要以用户需求为引导,确保专项“成果落地”,即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所有产品类课题明确要求企业牵头组织实施。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与用户共同开展装备及成套生产线研发,形成工艺研究、加工制造、系统集成和用户使用的良性互动。将共性技术研究的已有成果和拟开展的进一步研究,融合到关键主机装备和生产示范线的研发中,密切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和支持产业链关联单位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及“产、学、研、用”联盟,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4年,工信部继续发挥技术改造的引领作用,推动完善了技术装备进口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开展加速折旧试点,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动建立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出台了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进一步落实《“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11]597号),实施《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施方案》,加快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在调整和修订《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3版)》的基础上,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4年版)。指南从工程与专项、特种作业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三个方面,提出了2014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重点科研方向。
此外,为做好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免征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研究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政策文件,并于8月5日在北京举办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政策宣贯会。为进一步加强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管理,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工信部于2014年12月份发布了《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类)行业规范条件》。
C 成效显著: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在相关政策支撑引领下,我国核电、大型水电、火电、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大型起重设备等一批高端装备,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相对薄弱的机床、农机、基础件等行业中的部分产品,也具有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为实现机械工业由大到强奠定了基础。
面对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工信部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增加有效供给,2014年,实现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科技重大专项取得新进展。在超级计算机、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大型飞机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继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工业结构升级。
2014年,工信部大力发展新型智能终端、节能高效家电等热点产品,积极引导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消费创新发展。预计2014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25%,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20%。
2014年,工信部继续实施质量品牌创新专项行动,质量信誉承诺、质量标杆等活动深入开展,推动了重点行业质量提高、服务升级、品牌塑造。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
在积极稳定有效投资方面,制定了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实施办法。发挥技术改造的引领作用,推动完善了技术装备进口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开展加速折旧试点,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去年1~11月,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3%,技改投资占比达40.1%。
此外,还推动建立了全国性和省市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开展了专项督查,企业减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启动工业运行质量评价。各地通过重大项目带动、供需产销衔接、强化企业服务、要素协调保障、激发民企活力等措施,全力以赴稳增长、遏下滑,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其中制造业同比增长9.4%。从效益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7万亿元,增长3.3%。其中,制造业实现利润增长6.5%。
D 经典案例:
高铁装备走出国门
近日,李克强总理的“高铁外交”让中国高铁备受瞩目。高铁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典范,加速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高铁的“走出去”强力地拉动了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业内人士认为,“开往世界的中国列车”不仅仅代表着高铁装备的整车出海,还包括动车组、城轨地铁、交流传动机车等为代表的高端列车产品出海,以及铁路机车、铁路货车、高速动车组大部件向世界高端市场的全线挺进。
高铁是继航天产业之后,我国最庞大、最复杂的现代化系统工程,是由强有力的推进系统,高效能的刹车系统,高稳定的铁路基础设施,以及数位控制系统,性能优越的高速列车等综合集成的。其中,高速度是高速铁路高新技术的核心。
除了核心技术优势外,我国高铁项目的成功走出去,还得益于成本优势,就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而言,中国产品比国外产品价格低30%左右,这源于中国企业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在综合土建和车辆两个方面成本上,中国高铁造价只有国外造价的1/3~1/2。
此外,我国高铁企业还拥有交货期的优势。以阿根廷动车组项目为例,我们实现了目前只有中国高铁列车企业可以做到的当年签单,当年设计产品,当年交付。而且,中国高铁产品线也是最全的,拥有时速从140公里到380公里等8种不同速度等级的产品。
总体上看,中国高铁在建设成本、运营经验、运营速度、技术标准整合等方面都具备了独特的优势,能够提供从工程设计、建造、设备制造及运营管理的整套解决方案。可以认为,轨道交通装备的“走出去”,标志着我们距离制造强国的“方阵”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