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机器人市场蕴藏巨大潜力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从机器人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体系。在工业与服务机器人产业化、特种机器人技术攻关与系统应用、机器人前沿技术储备等三个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市场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机器人对于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尤为重要。发展机器人技术与产业,是提高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解决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酝酿和推进,也将为我国提供难得的‘赶超发展’契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说。
科技部高新司调研显示:机器人技术是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技术抓手,机器人已从“备选”成为“必选”。
挑战:核心技术、关键领域基础薄弱
现在,我国每年申请机器人技术相关专利、发表机器人技术相关学术论文居世界首位。但与此同时,在我国机器人市场,外国机器人巨头处于明显的垄断地位。尽管这几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奋起直追,但是依然处于弱势地位。我国目前已经晋升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但自主品牌薄弱、核心零部件研发滞后、产品认知度与附加值低、低端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
“制造业将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已是共识。发达国家已将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系统的重要部分大力发展,我国还在追赶与发展阶段。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只有21,距离全球55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强调,在产业化能力不强的情况下,盲目扩张生产能力,生产出来的机器人产品只能聚集在中低端应用领域进行价格竞争,这将制约整个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对策:借鉴经验助推良性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将机器人作为国家计划进行重点规划和部署,抢占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以期在新工业革命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提出“新工业革命”、欧洲提出“再工业化”,其核心就是采用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实现“制造业的回归”。
专家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需要坚持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从集成起步逐渐向中上游拓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匹配与协同,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我国要从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的“跟跑者”跃升为“领跑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技部高新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器人是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体。它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将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机器人不仅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带来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据悉,我国已经在布局立足国际制高点的新一代机器人技术。仿生机器人如拟人、四足机器人,以及新机构、环境感知、智能控制、生肌电融合、人机合作等单元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同时,机器人技术专业研发队伍也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