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呼吸氧气,也不需要休息,能实时传回水底信息……这都是水下机器人的神奇之处。近年来,在水下搜救、海底勘探、水面应急处理等方面,水下机器人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日前,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水下检测中心在长江荆江河段开展了新型水下机器人设备试验,为水下检测新方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这意味着,未来水下机器人可能更广泛地应用于水下打捞。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水下机器人技术研究室主任林扬介绍,一般而言,水下机器人包括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和自主水下机器人(AUV)两大类。
“ROV的优点是水面操作人员可实时观察到水下环境并遥控操作,对机器智能要求不高。缺点是由于电缆连接,其活动范围有限。AUV的优点是由于没有电缆连接,其活动范围较大,不受母船制约。不足是对机器智能要求较高,目前仅限于简单的水下探测作业。”林扬指出。目前发展了ROV和AUV混合型水下机器人,其活动范围较ROV大大增加。且操作者可以通过光纤实时监测和操控水下机器人,因此也称之为半自主水下机器人。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海洋技术装备研究室主任李硕叙述,今年7月份,深海滑翔机在南海完成了区域覆盖观测试验性应用。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滑翔机首次完成该项试验性应用。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冯常则介绍了一种工作于特种环境条件下的水下机器人。目前,该所研发的水下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核电站停堆大修期间关键设施设备的监测及维护。
多名机器人专家指出,尽管目前我国的水下机器人研发进展巨大,但其产业化程度仍不够。而核心部件受制于人,更是成为水下机器人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