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能源局与北京、天津、河北及两桶油分别签订了《“煤改气”用气保供协议》。该协议强调,在确保民生用气的前提下推动“煤改气”工程量气而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目前还常常会出现“气荒”的情况下,保障天然气供应可谓艰难,而“煤改气”也受限于此。
有分析师表示,如果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国企来操作,难度上要小于民营企业。但天然气供需缺口仍旧是最大的阻碍。
对于此问题,分析师认为,除了大力发展非常规天然气以外,还要不断增加天然气进口。
两桶油签订保供军令状
京津冀雾霾不见好转,环保压力不断增大,“煤改气”的步伐也在加速。
根据能源局与北京、天津、河北及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分别签订的《“煤改气”用气保供协议》,京津冀三省(市)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将保障民生用气供应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优先保证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用气供应安全可靠,决不能因实施“煤改气”影响民生用气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协议》签订1个月内,地方政府将组织城镇燃气经营企业、直供用户等与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签订天然气购销合同。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要积极落实气源,严格执行天然气购销合同,保障天然气供应。
在我国目前常常会出现“气荒”的情况下,保障天然气供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作为国内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中石油占据国内超过80%的天然气供应份额,并且掌控了几乎所有的天然气输送管线。中石油董事长周吉平曾经透露,中石油每年13%左右的天然气供应增长赶不上国内每年几乎30%的社会用气需求增长。
天然气供应对中石油的压力也可见一斑。
安迅思分析师陈芸颖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已经十分严重,政府也已经把治污上升到了最高的级别,所以从行政上是必须完成的。“在资源的优先保障上是有保证的,各地政府的政绩跟环境已经挂钩了,如果没有完成指标,那么可能会约谈面访地方官员。在冬天为了保证民用供暖,牺牲其它地区的工业用气的做法早已有之。”她还表示。
据安迅思透露,在河北保定、怀县等地方,都已经做出了有效的成绩,在钢铁水泥等重污行业都进行了整顿调整。
陈芸颖认为,如果在其他方面没有相关优惠政策,单独依靠企业自身去承担煤改气的成本,推进难度较大。但是如果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国企来操作,难度上要小于民营企业。
供需缺口仍是最大阻碍
自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起,各地陆续出台相关细则,提出将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推进 “煤改气”进程。
但实际上,整改过程并不尽如人意。其中,冬季需求旺季的供需缺口仍是最大的难题。今年以来各地“煤改气”工程的实施,导致全国天然气需求量大幅增长。
陈芸颖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气源紧张、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成为制约“煤改气”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在短期内恐怕很难得到完全解决。
早在2013年11月份,国家发改委针对“煤改气”连续下发三道紧急通知,要求“煤改气”项目不能“一哄而上”,没有落实气源的项目不予批准,未经审批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各地要对“煤改气”及今后几年天然气供需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陈芸颖还认为,虽然近期中俄签订了价值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大单,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新增的天然气供应仅有中亚C线的部分投产、中石化青岛LNG接收站项目计划9月底投运,这一部分增量对于弥补冬季的供需缺口尚显不足。
此外,尽管从去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发文鼓励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加快开发。但是就目前而言,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尚处于进行中,部分项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煤制气、页岩气、煤层气的开发仍存在各自的难题,距离成为有效补充仍有较大差距。
据了解,河北省与环保部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后,制定了大气污染治理50条整治措施,并出台了《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17年,全省将削减钢铁产能6000万吨,削减燃煤4000万吨。
不容乐观的是,据河北省测算,消减煤炭消费之后,该省将有约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缺口无法落实。
2014年京津冀鲁等区域将削减煤炭消费量1700万吨。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煤炭消费总量要实现负增长。
因此,“煤改气”最核心的问题仍是气从哪来。京津冀作为环保压力最大的地区,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对此,陈芸颖认为,除了大力发展非常规天然气以外,还要增加天然气进口。
根据安迅思预测,2018年进口天然气将占据天然气消费量的半壁江山。国家此前已出台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民营企业对于进口接收站的投建热情也比较高涨。同时,国家也会配合下游的利用政策,来区别对待不同的行业,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