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起,合肥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并对分散在各部门的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进行整合,形成了统一规范的政策体系。这就是该市扶持产业发展“五大政策”。“五大政策”有效防止政出多门,增强了政策的协调性和联动性,成为该市招商引资、集聚要素的一块“金字招牌”。截至2013年底,合肥通过“五大政策”累计投入政策资金96.3亿元,对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和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合肥市安排27亿元用于政策扶持。其中,工业政策资金近10亿元、自主创新政策资金6亿元、农业政策资金6亿元、服务业政策资金3亿元、文化产业政策资金1亿元。同时,对产业扶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形成“1+3+5+N”的政策体系框架。 “1”指《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试行)》这一纲领性文件。 “3”指的是三个管理办法。 “5”指的是五大产业扶持政策,分别明确了各产业扶持的重点及采取的具体投入方式。 “N”指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可按照相关规定,量身定制具体实施办法。
新政策体系对政府资金的投入方式进行调整,除原有的事后奖补外,增加了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三种投入方式,打破了原先无偿奖补和资金直补企业的老办法。调整前,合肥市政策资金90%以上为“输血式”的事后奖补。调整后,政府通过基金、财政金融产品等方式,在企业最需要资金时“雪中送炭”。财政资金事前、事中集中支持,在项目顺利完成后退出,再循环投入下一个项目。通过循环使用,财政资金可以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扶持更多企业发展。
同时,合肥市一改政策资金撒“胡椒面”的方式,把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向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达到收缩战线、集中使用的目的。今年,合肥市将拿出5亿元以基金方式投向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基金运作的做法,对接社会资本可以放大5倍。按此测算,能够吸引20亿元的社会资本。以后,合肥市将逐年扩大基金投入额度,通过基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使政策资金的盘子越做越大,对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越来越强。
【编后】
这是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一项重大改革。改革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剑指为社会诟病颇多的政策资金使用问题。政府侧重于优化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由更多运用行政手段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转变,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使用效益最大化。这既能提升产业扶持的政策效率,又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值得关注、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