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加工产业基本上没有国际铜价话语权。”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专家马世光3月6日于天津召开的2014中国铜加工产品及装备发展探讨会上作题为“中国铜加工业发展概述”的报告时表示。
他介绍,自2005年开始的铜的高价位有很强的中国元素。由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与美元的利率差和国内偏紧的信贷政策,导致进口铜的融资需求远大于商品需求。他指出,中国铜消费占全球45%,对国际市场铜依存度高达75%,这推升了国际铜价。尽管如此,铜价及其波动总体上掌控在国际铜业寡头和投资银行等机构手中,买卖中能否获利,中国人说了不算。至于国内铜加工行业,他认为,其作为终端消费者在议价方面更处劣势,基本上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
在他看来,有两点可能对铜的高价位构成冲击。他介绍说,在铜冶炼产品精炼铜方面,2012年产能为697万吨,2013-2015年中国已确定的新增产能为215万吨,全部建成后产能将达1000万吨,而2012年精铜产量仅为588万吨。较高程度的过剩将助推精铜出口,一改长期以来因两个市场比价关系而出口的主导因素地位,增加因产能过剩导致出口的因素,两年后或将对铜价造成冲击。
他说,国内铜资源紧张程度或将得到缓解,这也可能对铜的高价位构成冲击。他解释说,我国铜、铝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13%和10%,对国际市场资源依存度高达75%和50%。为了缓解铜资源紧张的局势,目前加大探矿、找矿、矿山建设和末期矿山改造工作力度,强化再生铜产业建设和发展,提高加工生产中精铜单耗指标等缓解措施已在实行且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尽管如此,他指出,国际铜价还有很多十分复杂的决定因素,国内加工产业无力左右,只能静候。
2014中国铜加工产品及装备发展研讨会旨在研究探讨适合于铜加工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促进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