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未来制造业和信息化将会高度融合,通过信息化手 段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在制造企业中的制造环节把人的不可控风险转化 为系统的可控风险是企业信息化能够解决的重点。就我国装备制造业而言,信息管理系统将无孔不入地进入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信息化润滑整个组织的管理,从而提升效益。
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业务需求在信息化建立之初,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业务部门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不够,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能给自己的业务带来什么并不明确。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目前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信息系统难以满足业务部 门的需求这一问题却日渐凸显。 对于这一问题,其解决途径就是增加投入和限制需求。增加人力和资金的投入,扩展管理系统的运营能力从 而解决需求膨胀问题。而限制业务部门的需求是IT部门 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因为业务部门对于系统提出的需求有一部分是无效需求,而辨识这部分无效需求,从企业的宏观战略出发找出业务部门最重要、 最紧迫的需求将取得双赢的效果。应按照公司整 体战略规划作出各事业部的IT发展规划,从而将各业务部的需求进行排序,有的放矢地解决需求扩张问题。
工程机械在2011年之前的黄金十年发展迅猛,工程机械制造商更多地将精力投入新品开发、开拓营销渠道、抢占市场份额这类能快速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增长的地方,而对管理的投入并不大,企业管理水平与国际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普遍资金周转率低、成本高、产品品质粗糙。 目前工程机械行业还未走出低谷,降低制造成本,按照市场需求订单化生产,降低库存提 高资金周转率是工程机械企业应该认真思考的命题。在低谷中休养生息,打造高效的组织协同体系、敏捷的制造物流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或许是坚持到下一个行业发展高峰期的必备条件。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工程机械设备上,在降低企业的服务成本方面成效显著。比如国内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三一重工,其推出的企业控制中心(ECC)系统,通过在每台机子上安装智能终端,将设备的状态随时反馈到监控中心,无论客户在哪里,都可通过远程故障诊断,就近派工,在极大的降低了服务成本的同时,快速的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一些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时,片面地认为一套软件工具就能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因素。软件能够推动编码统一、一定程度完善基本流程,例如用MRP,算算采购计划还能应付,但涉及到深入的制造和供应链管理就会遇到问题。例如制造过程不去优化、任凭企业按传统模式合批下料、合批加工,那么系统算出的制造计划在车间生产环节就难执行下去,企业被迫继续用手工的车间作业安排,被迫依靠高在制、高库存和低准时交货率应对市场。这也说明单纯依靠软件对于管理模式的优化力度有限。将组织优化、业务流程梳理、生产物流匹配方式、生产节拍、设备布局、装配方式全面梳理与管理系统软件相结合,将为工程制造企业带来巨大的管理价值。
工程机械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
1、徐工集团的信息化创新发展
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项目是徐工集团为实现从战略控股型向战略经营型转变、支持徐工集团快速发展而启动的一项信息化管理创新工程。
项目自2009年1月开始实施,先后建成7大系统16个模块,整理物料、BOM、工艺路线数据共计220万条,提炼管理DNA 339个,开发程序1086项,覆盖14家单位,项目规模巨大、涉及面广、系统复杂度高,在实施范围、深度、周期等方面都创造了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新标杆。
徐工集团通过实施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项 目,实现覆盖徐工机械所有上市公司的研产供销服和财务一体化管控,成为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打通全价值链、信息化延伸到车间工段的集团级信息化管理平台。
公司通过对各主机制造企业进行研究后,对重点核心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优化和固化,经过多轮的讨论和沉淀,最终形成了徐工集团的管理DNA。徐工集团以提 炼完成的339个管理DNA和统一的项目实施方法论为基础,大刀阔斧地推进信息化建设,2010年用4个月时间3家公司同时上线15个模块,2011年用 10个月时间同步上线7家单位,打造完成徐工集团上市公司全价值链统一管控平台,创造了业界奇迹。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2012年通过呼叫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促成销售20亿元,用信息化手段试水“鼠标+工程机械”创新营销新蓝海,在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率先创造新的市场增长点。
加快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2010年徐工集团设立了国内首家工程机械物联网应用研发中心,开展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在车辆位置监控、车辆工作性能检测、健康状态评估、故障诊断与预警、远程维护、主动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