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建设需要和输电通道的限制,纵横交错的输电线路在城市的四周走下铁塔,钻入地下,通过电缆伸向城市中央的各个角落。湖北武汉供电公司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成立了电缆运检工区,实行城市输电电缆专业化管理。5月29日,记者来到这里,近距离了解他们。
凌晨的强雷暴雨一扫往日的闷热,武汉的上空在这个初夏的早上格外清爽,当记者来到武汉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工区时已是8时30分。
尽管刚到上班时间,但电缆检修试验班班长金志辉却早已在单位门口等候多时了。他说:“真不好意思,没有按照原先计划等你们来和班员一起出工,是因为昨晚的暴雨实在下得太急,所以7点不到就派出所有班员到各处查看电缆沟排渍情况去了。”
1979年出生的金志辉,参加大大小小的电缆技能比武获奖无数,2011年被国家电网公司评为“生产技能专家”,至今还拿着人才津贴。金志辉率领全班12名班员,负责汉口地区的217千米的电缆检修试验工作。
说话间,来到武汉220千伏宗关变电站,该站担负着汉口最繁华商业区的供电任务,由于地处城市“黄金地带”,该站的进出输电线路全部采用电缆,在地下12米深处,长达7.4千米的电缆隧道创下了当时武汉电缆施工的纪录。
一进入隧道,老远就听到哗哗的流水声,但隧道内不见一丝水迹。早先到此的检修试验班副班长李福林和班员陈飞迎了上来,跟金志辉汇报道:“110千伏电缆区域上方有灌水现象,但排渍水泵已经自动启动,运转良好。”
记者本想再往里走去,但一团漆黑无法前行。陈飞解释说,一大早来到这里时,看见有灌水,就把照明关了。好在水泵设备较好,一旦渍水达到设计标准时就能自动启动排水。否则,这里早就成了“暗河”。
来到220千伏区域,与地铁隧道不同之处就是这里灯火通明,两侧碗口粗的电缆像卫兵似的排列着。隧道的转角处就是一个深达12米的天井,井盖时不时发出的“咣当”声在提醒我们,上方就是马路。220千伏区域的排水装置就在这里。由于只有少量的渗水,井底的一个水池的渍水离池面还有10厘米。金志辉走到池边,把手伸进污水中,往上抬起浮在水面的圆球,顿时,一旁的水泵嗡嗡地运转起来,渍水直往下降。
他介绍说,作为“大检修”的内容之一,武汉供电公司着眼设备电缆设备规模和武汉“三镇”特殊地理环境,在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成立了唯一一家电缆运检工区,集中了所有电缆运检资源,实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专门编制了电缆运检标准规程,走出了一条电缆运检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的路子。目前,全工区37名员工,要负责武汉供电公司35至220千伏总计535.99多千米的电缆运检维护任务,做到了责任到人,改变了此前架空输电线路与电缆线路一起吃“大锅饭”的局面。
在一个电缆的接头处,李福林和陈飞摆开了阵势,打开所带的设备开始忙碌起来。一人操作仪器,一人认真记录有关数据。金志辉介绍说,这是在用“环流表”进行检测电缆护层接地电流。
金志辉说,他1997年刚参加工作时,要对一条电缆进行检测,需要进行停电,平时电缆维护,只能看看电缆盖板有没有破损的情况,别的无从下手。如今,可以通过感温光纤在线环流检测系统、局部放电检测等多技术多手段检测电缆运行、绝缘情况。更为先进的是,还可以通过综合监控系统,足不出户地掌握每一条电缆各个方面运行的状态。
金志辉说,2007年武汉市输电电缆线路只有247千米,5年间增长了一倍多,“没有这些技术措施,就凭这十几号人哪能顾得过来。”
5月28日,电缆运检工区联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和一些电缆设备厂家的技术专家进行了一次故障电缆线路接头解剖分析会,得到了六个方面的问题根源。在以前,这些都不需要他们操心,“有了故障找厂家处理”似乎成为一个惯例。“现在,我们要把每一次发生了故障的电缆接头收集起来,通过手术,掌握问题所在,使以后的厂家在安装时,再也不好忽悠咱们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城市输电电缆运维的专业军。”金志辉充满自信地说。
边说边走,从宗关变出来,尽管已近中午,但金志辉还惦记着其他班员所负责的几处防外破现场。目前武汉市大大小小的市政施工现场上万个,稍不留神,就会对电缆造成外破。他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不断找政府有关部门和施工单位,从技术、政策的角度,守护电缆的安全可靠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