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动一动,建材业抖三抖的魔咒再起,与2008年类似的救市声音率先在钢材贸易圈传出!
福建周宁上海商会近日紧急发出《致商业银行的一封公开信》,吁请银行不要一刀切地收贷,继续向钢贸商提供信贷支持。熟稔钢贸圈的人都知道,上海钢材生意几乎由福建周宁人包揽,全县20万人中有6万人在上海从事钢材贸易,占上海钢贸经营额的80%左右。
为了度过难关,福建周宁上海商会还在上周召开了一次会长专题办公会,专门设立了“会员生活困难帮助基金”,让那些在上海做钢材生意的周宁籍老乡不至于饿着肚子开店。
“苏美两大”同病相怜
房地产业的低迷也让家电业陷入困境。在家电业有“苏美两大”之称的苏宁、国美几乎在同时发出了业绩预亏公告。其中,国美今年二季度亏损6739万元,陷入8年以来的首亏。苏宁上半年净利润也下滑近三成,公司控股大股东张近东不得不将自己所持的4.42亿股票,分别质押给北京国际、华润、中航三家信托公司。
持续的调控让与房地产有“唇亡齿寒”关系的建材业深陷谷底。从上游的钢材、水泥、混凝土,到中游的玻璃、陶瓷、地板、涂料,再到下游的家居、装修装饰行业无一幸免。过去在建材业非常风光的广钢集团今年一季度负债总额达38.64亿元,到了资金链断裂的严重地步。最近,这个华南钢铁巨头除了向银行贷款外,还向广州市国资委申请补贴。
行业面临三重压力
不止是企业发出了救市的呼声。来自官方的数据也极为糟糕。工信部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建材工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特别是大宗建材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效益严重下滑,6月份,单是平板玻璃就亏损4.9亿元,同比下降118.5%。工信部原材料司负责人透露,与去年同期相比,行业面临“需求增长缓慢,产能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下滑”的三重压力。
建材业的持续低迷也传导到了其下游的一些产业。作为散装水泥车、混凝土搅拌车的制造商,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7.11%,净利润同比更是下滑了71.5%。
诉求正向有关部门反映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透露,今年3月起,该协会将钢铁企业的一系列财税政策诉求提交至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务院参事室、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呼吁国家恢复“以产顶进”的退税政策。所谓“以产顶进”,就是指钢材用户在生产出口产品时,如使用指定的国内钢铁企业生产的钢材替代进口钢材,可享有减免17%增值税的优惠。“目前,协会正在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这一政策的支持。”他表示。
但业内人士认为,即便出台这些救市政策也如杯水车薪,由于我国建材业的整体市场要看房地产的眼色,因此这种销售不畅、库存增多的情况仍将继续。特别是房地产投资意愿的下降,让建材业更是雪上加霜。上周四,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1~6月回落了1.2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 24.8%。
据记者了解,过“紧日子”已经成了建材企业的必修课。即便是财力雄厚的央企也不例外。作为全球500强的中国建材集团在内部强调节衣缩食。具有意味的是,这家央企管理层的“三驾马车”在上半年电话会议上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挖潜、内控、转型”三个关键词。集团总经理姚燕强调要“强化基础管理”,集团总会计师武吉伟强调“要确保内控体系的建设”,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则要求集团所有企业“提升发展质量和加快转型升级。
业内人士认为,“这三点”,都有着在新一轮“过冬”的意味。因为要保增长,首先就需要在内部开源节流和降本增效。”
不过宋志平也认为,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建材业未来发展的三个趋势依然没变,即刚性需求不会改变,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限制新增产能的政策不会改变,企业靠存量优化和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会改变。
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却不那么乐观地看待楼市。他认为:“房地产盖好了要装修,里面要有家电,涉及面太广。究竟需不需要像2008年那样动用4万亿元去救,已经不仅仅是金融和经济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