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机电产品交易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际资讯 » 正文

中国“出海”加速 国际合作仍存隐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13
核心提示:我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将把中国与亚欧大陆上的各个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相互之间经贸、投资、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将把中国与亚欧大陆上的各个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相互之间经贸、投资、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而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促进跨国产业链合作,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的建设。
 
  对此,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相关专家表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但是,大都属于企业自建自用和企业自建他用这两种园区类型,与国外合建的园区极少;在开发规模管理方式和运营效益等方面也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自建自用的园区,例如海尔在国外建立了40多个园区,这些园区是海尔自己建设,承接海尔相关的业务板块的工厂,这种类型的“走出去”占了中国现在的绝大部分。其次是企业自建他用的园区。这种类型的园区规模较小,类似于中国的园中园,即在国外的园区中,占据较小的一个范围来开发打造的。再次是有政府参与的综合性产业园区。这种园区到目前为止,真正开始规划建设的是在马中关丹产业园区。该园区由中国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兴办,叫做“两国双园”:由地处马来西亚关丹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和中国广西钦州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组成。这个综合性园区的规模比较大,两个项目均以中方为主导。不同类型的园区,有不同的建设历程和经验,都值得业内借鉴。
 
  据了解,2013年2月5日,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在马来西亚关丹隆重开园,双方签约项目总投资额约105亿马币(约合33.6亿美元)。
 
  上述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相关专家表示,国内园区“走出去”可借鉴国外成熟园区经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荷兰埃因霍温高新技术园区,世界专利统计数据库(EPO)研究称,全荷兰40%的专利都来自于埃因霍温高新技术园区,其每百万居民所产生的专利数为854项,位列全欧洲第二。此外,如切梅洛特化工园区、莱顿生物科学园、马斯特里赫特生命科学产业园等园区都是构成荷兰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荷兰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词是创新,在中荷产业园合作中,加强技术合作十分关键,但能否更好地学习借鉴荷兰的创新模式,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创新内生动力也十分重要。在荷兰的创新体系中,精品企业唱主角,市场主体发挥着关键作用,更多依靠商业性的力量来完成创新,而政府更多的是提供融资支持、鼓励产学研交流合作等。这方面是中荷产业园合作中比较欠缺的部分。”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表示。
 
  国际合作“虎头蛇尾”隐忧
 
  业内人士指出,园区“走出去”是以中国优秀企业、优秀产业园区为重要主体,在政府推动、协会协调的发展机制下,通过资本、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多种合作模式,建立以园区为载体的国际化合作平台,推动园区形成产业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模式。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对中国海外园区建设带来较大的机遇。杨建国进一步指出,例如中荷产业园合作的最大手笔,就是2014年国家领导人访荷期间,中荷双方达成协议,将在“一带一路”、亚投行和京津冀一体化框架下的14个城市建立中荷农业合作国家级示范基地、中荷产业合作园区等。目前上述一系列计划正在稳步实施中。
 
  上述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专家表示,相比于单个企业,园区走出去,有利于在基础设施、品牌扩张等方面形成投入少、效应强的经济性规模;有利于集中展现并传播我国与东道国和平发展软硬实力的政治性主张;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在国外社会不稳定条件下增强威慑和防卫的安全性保障,能为在国外发展的中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不过,中国园区“走出去”也存在诸多问题,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园区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园区包括企业“走出去”的能力普遍较弱,产业园管理水平不高、积累不够,不少园区管委会、运营公司和骨干企业缺少国际化战略、人才和市场,忽视了国际市场;对当地文化、制度等缺少必要了解,对当地发展需求研究不多;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低端产业的国际产业转移,无法代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先水平;在园区国际化过程中,中国高新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却依旧离不开政府优势的推动,大量的园区都依靠着管委会管理,依靠政府的工作人员;很多建设和国际合作,还停留在签协议或者简单的人员往来,并没有实际项目的支撑,存在“虎头蛇尾”的隐忧。
 
  此外,有环保部门人士提出,中国海外园区建设发展也存在环保问题,例如某些企业为了追求高经济效益,不惜牺牲环境资源。国家环境保护部督查室副主任刘斌指出,环境风险现已成为继政治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后最大的园区“走出去”的风险。
 
  对此,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专家表示,园区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环保问题,首先应该在开始规划时就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其次应加强对园区的监管,超标的企业通过监管进行限制和淘汰,最近这两年在这方面的执法力度在提高,但如何保持持续的监管力度方面还需加强。
 
  企业期待“服务先行”
 
  凯迪斯集团客户服务总监于晓怡表示,“走出去”的企业面临着各种挑战,我们接触到很多企业,有亏损问题、政策风险问题等。因此,产业园区在某种意义上要服务先行。从横向协作机制方面,要建立共享、共创的协作机制。建议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要建立单个企业的协作机制,还要建立专业领域的联盟研究院。同时,我们还尝试和中国企业、政府合作做产业园,产业园或者区域经贸合作平台,不完全是取得土地建设项目,更多是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可能包括贸易、制造、研发、保护服务、政策和标准,这样的平台通过一个点的建设然后辐射到一个国家的一定区域,到横向联作,大后方是各国政府。因此,后方协作给予企业政策上的支持,可通过前方点状的产业园、服务平台来实现,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对此,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朴表示,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是由中马两国政府共同开创的“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成为中国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探索和积极实践。近年来园区在服务方面尤其加大了建设力度,包括加快建立金融服务、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国土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孵化器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形成商圈,引领园区经济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已入园和即将入园项目42个,总投资可达226亿元,年产值达951亿元。
 
  另据了解,我国商务部发布的对外投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成为对外投资的一大亮点。目前,中国企业正在推进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达75个,分布在34个国家,共带动投资近180亿美元,吸引入区企业1141家其中中资控股企业711家。
 
  业内人士指出,产业园区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经验,伴随着我国“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内工业园区经验开始向全球复制。目前,我国建设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已达16个,遍布亚非拉欧13个国家。实践证明,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我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大平台。境外经贸合作区契合所在国发展诉求,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承接平台,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空间,有力地推动了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
 
 
分享到:0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行业资讯
图文资讯
世界上最灵活机器人问世,5年内将超越人类 福布斯:西方工业巨头小心 新“中国制造”杀来了
能源互联网的未来:电动汽车是代表 储能技术是关键 星马首台臂架式泵车入驻甘肃庆阳
点击排行

客服热线:0551-69106578 业务咨询:0551-69106578 邮箱:2268263116@qq.com

媒体合作: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Copyright (c) 2012 机电产品交易网 . 版权所有 皖ICP备120044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