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索尼公司公布了2016财年整体业绩的预报。预报显示,熊本地震重创了索尼的硬件业务,将会造成1050亿日元的损失。不过总体看来,即便是没有熊本地震的飞来横祸,索尼也无法避免家电市场份额江河日下的命运。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在中国家电企业奋起追赶的过程中,日本家电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索尼面临的境遇实际上是老牌日本家电企业的一个缩影,而日本家电企业又是日本制造业的典型。
20年前,在全球家电市场上,风景是日本这边独好,而日本制造的“匠人精神”也被世界各国津津乐道。
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背后危机蔓延。除了上文提到的索尼,曾在液晶面板领域享誉全球的夏普深陷债务危机,不得不裁员、卖楼乃至最后卖身鸿海;由“经营之神”幸之助先生创立的松下勉强走出连年亏损困境,但是想盈利还是难如登天;生产出日本第一台洗衣机的电子巨头东芝公司全产品线萎缩,掉入产品质量问题的泥潭;还有日立、NEC等响当当的名字,正在慢慢淡出大家的视野……
关于日本制造业的衰落,很多文章已经做过分析,我们总结了一下,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产业发展大趋势所致:受制造成本高、资源急需进口等方面的影响,包括传统家电在内的制造业利润在迅速降低,转型到更先进的蓝海才符合产业资本逐利的立场。
二是走在前头的日本制造业缺乏危机意识,因而受到群狼的狙击:一方面是先进技术及全球生态体系已经基本被美国科技巨头垄断,再者规模化产业也受到日渐成熟的中国产业配套和更成熟的韩国产业配套所阻击,所以以索尼为代表的传统日本企业的转型之路荆棘丛生。
三是因为日企太过保守,固守自有领域,不愿改变现状:日本制造业各产业都存在与半导体产业相似的特征(过度迷恋部分品质细节),无法适应成本竞争和市场要求。更为危险的是,很多产业的企业负责人、技术研发人员对消费者需求、市场变化均嗤之以鼻,不愿意在加快市场信息回馈上投入精力。
在全球各大巨头都在为即将而来的物联网时代积极布局,纷纷寻求智能化转型之际,身处变革之中的日企会没有感觉?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即使感受到了这股浪潮扑面而来的湿气,他却像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行动迟缓,全是因为身上的枷锁太多,负担太重。
过犹不及的匠人精神
我们都知道,日本人民有一种流淌在骨血里的精神财富——“匠人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许多制造企业将这种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产生了许多堪称艺术品的“日本制造产品”。
于是很多学者倡导:中国制造业要向高端转型,就必须依靠“匠人精神”。我们也非常钦佩认可这种精神,但是根据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过犹不及,如果过度依赖“匠人精神”,反而可能对发展形成束缚。
被忽视的软件内容
和欧美的企业相比,日企不擅长软件、硬件、内容、应用的一体融合,并且不重视软件内容,这导致其在向智能化转型和网络化转型中全面落后了。
欧洲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源地,而科学都讲究用数学来进行论证。因此,他们编写的软件很讲究数学公式的构造、数字化的检验方法。他们会花费超出必要的时间去构造尽可能接近完美数学化的软件,尽管其与盈利可能并无关联。
美国人把软件看成是赚钱的手段,一切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他们对软件品质的要求,会优先停留在“能够卖出去就好”的阶段。尽可能早地建立各种标准,思考各种商业模型,为了尽早商业化注入一切力量。其结果是美国是信息时代的主导。
印度是全球著名的软件外包基地。在他们看来,恐怕提供优质的软件与提供优质的酒店服务差不多。倾听顾客的要求,然后不顾一切地去完成顾客交给的任务,并以良好的服务接受客户的反馈。
而日本的软件就是制造业的一种。在日本,如果一家初创企业想做软件,那他绝对不会思考怎么把软件推向大众,而是思考怎么让自己的软件为一家制造业企业服务,这样才能快速盈利。所以,软件变成了依附于制造业的存在,很难发展得特别突出,因此无法产生类似中国BAT这样的企业。
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来说:硬件的质量很重要,但是软件的价值毋庸置疑,如果把硬件比喻成身体,那么软件就是大脑,就是思想,就是灵魂。
尤其是产品在向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软件是为产品赋予智能的关键。比如在未来智能化时代:当用户刷牙时,牙刷机子会提醒第几颗牙齿坏了,同时可以连通社区服务站查询最近可以预约的医生;打开冰箱,冰箱上面会提醒,买的牛肉已经快不新鲜了,今天是否要做牛肉,还可以推荐和牛肉相关的菜谱;还有智能床垫,可以根据人体功能学发现你的睡眠问题,自动调整适合舒适度,甚至还能智能弯曲。
所有这一切,都是必须通过软硬结合才能实现,从而进入智能化服务的时代。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工业化消费时代引来日本制造业奇迹的因素,成了现在后工业化消费时代日本制造业“危机”的原因,对性能与指标的极致苛求、精细生产的能力、看似僵化的企业制度等,又何尝不可能成为未来个性交互消费时代日本制造业复兴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