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圈走红的有五件事情:一是腾讯、新华社先后宣布机器人写稿,是不是标志着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就将全面替代记者?媒体界将迎来新一轮洗牌?二是机器人战胜了象棋大师和围棋大师,是不是可以说明机器人战无不胜,无以匹敌?是不是机器人将是万能的?三是2016年达沃斯论坛年会上很多专家在探讨“机器人将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话题,是不是机器人将带来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机器人靠什么来推动这场全球性的变革?是现有的机器人还是未来的机器人?四是中国从2013 年开始就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的市场,占全球市场的25%,但是近千家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才20%,绝对值才10%,中国机器人的出路何在?
“十三五”机器人发展规划重点部署了机器人的产能以及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那么从目前中国机器人处于中低端的实际情况来看,未来如何解决中国机器人低水平重复竞争难题,如何解决“小而散”的发展难题?五是谷歌、IBM、Facebook、苹果、微软等互联网大佬相继介入机器人领域,利用高超的人工智能技术成功推动智能机器人发展,是否标志着机器人产业即将跨入2.0 时代?互联网与传统机器人结合,给我们带来哪些积极信号?中国不仅在传统机器人领域与别国差距巨大,在机器人2.0 时代还没起航,我们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究竟中国机器人产业如何突围?我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要想在未来 10 年、20 年进入第一阵营,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国际一流的研发人才;二是可持续的资金投入。这两条必须同时具备,少了其中任何一条都不可能成功。原因很简单。第一,虽然我们也有很多优秀人才,但是处于全球最前沿的研发人才非常稀缺,我们必须全球引进人才,或与全球顶级的研究机构开展深层次的合作。第二,要搞研发,资金投入是一个无底洞,需要多少说不清楚,但是有需要的时候就必须能够满足;而且,研发投入也有风险,对于看准了的项目我们要有这个承受能力。
在国内具备这样魄力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确还不多。大家经常议论华为如何如何,可是华为也是经过多年不间断地坚持每年数十亿元的研发投入和全球人才战略才取得今日的成就的。也有人经常说,我们要像发展原子弹那样举全国之力来发展机器人产业,一定能够赶超全球“四大机器人”。说这话的人要么是愤青,要么是无知。要知道机器人虽然很重要,却远远上升不到原子弹那样的高度,根本不可能将国家的科研力量和资金大量投入去搞这么一件事情。而今,很多产业都非常重要,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3D打印、新能源、生物材料、干细胞等很多新兴技术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国家层面来看,机器人并不是唯一要引起重视的产业。
我们现在做技术研发、产业研究和产业规划的研究人员、主管部门、企业人员多年不出国,不了解别人,又怎么能够知道别人在干什么,怎么干呢?古时候打仗讲究的是知己知彼,今天在全球化时代,每一项新兴技术都可能瞬息万变,我们必须时刻处在行业发展第一线。在 3D打印和机器人领域,有些技术国外早已经淘汰,我们却还在利用这些已经被模仿多年、业已落后的技术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扶持,令人遗憾!其中不乏一些院士、教授、国有企业。 因此,深化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既需要请进来也需要我们更多地走出去。
年全球机器人产值大概才2500亿元人民币,2015年有3000多亿元人民币,可以看出机器人产业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市场还很小。谷歌虽然耗费上百亿美元收购了一批全球顶级的机器人企业,但是这些企业至今还处于高投入阶段,还不到产生巨大经济回报的时候。
最近几年国内理论界和产业界有一种思潮在悄悄蔓延,就是觉得什么都要自主,小到一颗螺丝钉都要坚持自己做,不愿意与国外同行分享合作。这种思维方式是很危险的,也是很狭隘的。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企业、研究机构,任何个体都是渺小的。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的今天,我们只有相互借鉴,加强合作,路子才会越走越宽。我一直觉得什么主义的主张,并不适用于经济领域,科学和经济自有其规律性。大家觉得谷歌、IBM、微软这些企业太牛了,可是它们介入机器人领域也是与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这些权威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横向与纵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