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规模大
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也是世界第十大经济体。2013年,印度人口总数达到12.59亿人,GDP达到1.86亿美元,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群体,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形势、卢比贬值、国内制造能力等因素影响,印度进口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进口的增速和规模都大于出口,是石油、矿产、电子产品、非电子类机械、珠宝、煤炭、有机化学品、交通设备、食用植物油等商品的重要出口市场。2012/2013财年,印度商品进口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5.35%,是中国进口增长速度的3.25倍。2012/2013财年,印度商品进口额达到了4907.37亿美元,是阿联酋、中国、美国等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二)发展速度快
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业和消费品实现了由严重短缺到基本自给的转变。同时,依托其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印度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轻工、纺织、钢铁、水泥、机械等各种主要工业品自给能力较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以软件、电子信息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13/2014财年增长了6.8%,占GDP比重上升到57%,已经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输出国。进入本世纪以来,印度工业化进程得到快速推进,汽车、电子产品制造、航空等新兴工业发展迅速,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2013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4.7%,在金砖国家中增速排名第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发展潜力大
当前,尽管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2013年印度人均GDP为1505美元,仅相当于中国人均GDP的22%,处于中低收入国家行列。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新贫困标准(日生活费用1.25美元以下),印度目前有3.55亿的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9.8%。贫困人口比例较高、基础设施较差、社会保障不健全,使得印度大部分人群的消费能力较低,使得印度消费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随着印度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印度居民的收入水平会以较快的速度提升,从而使印度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
(四)莫迪政府极力打造“印度制造”
印度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广阔而肥沃的农业耕地以及庞大而具有潜力的市场空间,具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仅如此,英语是印度的通用语言,这使得印度的商品和服务开展国际竞争具备了先天的优势。近年来,印度政府越来越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力争打造“印度制造”品牌形象,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就业的快速增长,改变贸易逆差逐年加大的颓势。2014年印度“独立日”期间,新任印度总理莫迪向全世界发出了到印度投资制造业的邀请,启动了一站式资讯网站“印度制造网”,计划通过努力将印度制造业的比重从15%提升至25%,将印度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二、印度制造业发展中仍然存有内在痼疾
(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成为印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制约
从2009年到2014年世界银行发布的“经商容易度”指数数据来看,印度在180多个受调查国家中排名处于132—134位之间,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印度的环境管理不利于开创和经营本土企业。而在世界银行和印度工业协会对2000名印度企业家的访谈中,45%的企业家认为公司和业务增长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生产配套设施短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外商投资的热情。包括交通、电力、供水、通信在内的基础设施长期落后,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关键“短板”。
(二)印度的技术创新在制造业领域尚无明显优势
与中国所走的开放度较高的“外资带动”型创新路径不同,印度更偏向于“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但印度的创新生态并不乐观。第一,印度是研发占GDP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根据《印度时报》2014年7月的信息,印度研发投入仅占GDP的0.88%,低于我国的2.08%,更远远低于美国的7%—8%和韩国的3%—4%。第二,印度的优势产业仅仅集中在少量的领域。根据全球最大的科技和医学信息出版公司爱思唯尔公司的统计,印度在化学、工程和生物科技等159个领域具有优势,而我国有885个。第三,印度专利申请数量远远小于其他国家。根据2013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穴WIPO?雪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专利申请数以65.28万件连续第二年居全球首位,美国和日本紧随之后,分别为54.28万件和34.28万件,而印度的专利申请数量仅为我国的1/10。
(三)印度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阻碍制造业快速增长
根据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穴UN-HABITAT?雪2013年报告?熏印度到2020年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9岁,成为世界上最年轻、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人口年龄优势距离转化成制造业的有效劳动力还有很大距离。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文盲率为四分之一以上,平均受教育时间是4.4年,经济快速增长的15年并未使12亿人口的基础教育水平得到改善。与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不同的是,印度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希望藉金字塔顶端2%人口的力量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但精英阶层远远替代不了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庞大劳动力。教育匮乏在大约五年的时间内会更加明显,熟练技工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四)产品缺乏竞争力使印度“出口导向”频频受阻
从国内消费驱动来看,由于印度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导致消费者对质量稳定性的要求不高,对产量的需求也不大,因此印度市场上的很多产品还停留在简单的手工艺制造阶段,而不是流水线生产。从参与全球分工来看,由于印度制造业长期以来相对封闭,并没有充分参与到国际供应链和价值链之中,其生产能力、成本控制和产品性能与我国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印度的产品种类少、质量差、工艺粗糙,几乎成为低端制造的代名词,在欧、美、日、韩的高端产品和中国的中低端产品的两面夹击下,只能依赖国内保护得以生存。因此2013年,印度在全球出口份额中仅占1.7%,远落后于中国的11%。
三、如何与印开展良性互动,实现“中国制造”利益最大化
(一)输出终端产品的同时加大在印品牌建设
由于我国的产品档次适合印度市场,因此印度依赖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但目前没有品牌、没有渠道、没有售后成为“中国制造”产品进入印度市场销售的主要模式,而在印度已建立品牌的海尔、海信的市场份额也非常小。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已经开展了价格战,随着印度制造业能力的提升,“中国制造”将会被那些技术含量不高、更加廉价的印度制造逐步取代。因此,输出的中国产品应在印度本土加大品牌建设,提升从产品规划、代理商渠道拓展到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整个链条,树立起“中国制造”优良的品质形象。
(二)积极参与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印度政府已经非常明确要发展自己的制造业,而不希望把印度当做中国的终端市场,他们的需求是我国加大对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因为印度在地铁、机场、桥梁、水利工程、港口到电站等项目建设方面都不是强项,而如果选择欧美企业会使造价超过中国企业的3倍,而选择中国企业也可以使印度获得基础原料、技术支援、资金支持和管理理念。通过积极参与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可以进一步加深我国优势领域的全球化布局,带动国内工业的发展。二是使我国钢铁、机械等过剩产能充分利用,甚至实现产能的转移。三是通过加大投资换取更多出口终端产品的机会,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模式。
(三)在印度软件优势与中国硬件优势结合中实现突破
印度软件业饮誉全球,而中国有强大的硬件制造能力,但两者更多的是在做服务外包与制造外包。因此我国与印度应联合各自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与印度班加罗尔等科技园区的交流与合作,未来最好的企业就是要在软件与硬件做出最好的结合,这对两国工业升级带来的利益是双赢的。